16.3万的全款一分不少,可车却不让提?如果你听到这样的新闻,第一反应会不会是“这年头还有这种事?”但现实比想象更离奇,这一幕就真实地发生在浙江嘉兴的某车主身上。凌师傅负责任地支付了购车款,签了合同,可到4S店交车时却被告知,车款根本没进公司账户。经理被抓,钱不知所踪,店家甩下:“等他出来再说。”问题是,谁该为此买单?消费者的权益究竟该如何保障?一场看似普通的购车交易,竟然成为一场全款购车人无法提车的罗生门。一起来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不正常的猫腻。
一个是声称“公司没收到钱”,一个是拿着合同坚持“钱已经付清”。4S店和凌师傅之间的对话几乎陷入死胡同。凌师傅付全款的爽快程度令人敬佩:为了让家人能早日开上新车,他一天都不耽误,直接扫码转账。4S店的操作则让人不寒而栗:说好16.3万的购车款,竟有15万多直接流向了销售经理仇某的私人账户。店家拒绝交车,表示“全款没入账、发票没开,交车流程无法继续”,甚至甩锅说“等仇经理出来再处理”,这态度无疑将消费者推到了无助的边缘。
可,凌师傅拿到了合同,上面有销售经理的签字,销售公司的名称也清晰写明——虽然没有盖公司公章,但一切都发生在4S店的店内场所。作为消费者,凌师傅有理由相信,他的交易对象就是这家4S店,钱自然应该到了公司账户。然而事实却不乐观,经理仇某的私人账户像个黑洞,既吞了钱,又难索还。凌师傅的购车计划成了闹心的卡在中途的困局。
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商家甩锅的惯用伎俩?普通消费者在消费领域到底还有多少类似的坑等着他们去“掉”?一切仍需细细探讨。
这件事不是个案。近年来,一些商家因内部管理漏洞或个人行为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跟正规门店交易,结果钱却进了销售人员的腰包,类似的案例背后都折射出商家的内部管理问题与销售人员的不诚信。
律师的观点则一针见血:根据法律规定,销售经理作为公司的授权代表,他的行为无疑代表公司,特别是在公司的经营场所内完成交易,消费者与4S店的购车合同是成立的。因此,不管销售人员个人账户是否转账,公司必须履行后续义务。这种情况下,4S店不能把责任全推给经理,而应该做出合理赔偿或交付车辆。
从老百姓的视角来购车行为就是一场收钱交货的交易,可谁也没想到,连车款的“去哪儿”都成了焦点。有人痛斥4S店“甩锅”,也有感叹销售员“太狡猾”。但客观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醒:付钱时,一定要确认账户、盖章等信息,确保钱款去了该去的地方。钱包丢了可以找派出所,但转到私人账户的资金,追讨起来可谓大海捞针。
消费者的反应也耐人寻味。有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买大件物品时,总会遇到商家想方设法规避责任的情况。大部分时候,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不仅要面临繁琐的维权流程,还要承担无法追回款项的风险。这样的消费环境,难免让人心寒。
貌似4S店已经明确表态钱未进公司账户,凌师傅只能暂时看似偃旗息鼓,等待后续消息。但事情真的就到此结束了吗?一切真相看似明了,却暗藏更多玄机。
在这起案件中,有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答。销售经理仇某是4S店的正式员工还是外包承包商?据客户反映,他承包了店里的销售业务,但销售本身依然是在“4S店”的招牌下进行,“承包”的模式掩盖了员工与公司间的关系。这是否说明4S店想在合同上留后路,以减少自己的责任?
仇经理到底是因为什么被抓?4S店的销售责任人发生法律纠纷,对公司销售业务的影响会有多大?其实类似问题曾发生在其他商业领域,比如家具店负责人卷款跑路、家电承包商躲债失联。但商家最终都履行了补偿责任,这说明公司管理层脱不了干系。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给凌师傅带来的生活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他原本希望能在国庆假期提车,带家人外出旅行,却因为交不了车的问题白白错过了计划。这种信任的破裂,恐怕不是简单的“等待销售经理处理”能解决的。有网友表示,“一次糟心的交易不仅损失金钱,更会让人对消费环境心存芥蒂。”
作为一场消费纠纷,事情并非就此平息。4S店的态度强硬:既然购车款未入公司账目,我们无权交车。这种说法表面合理,但也暗藏漏洞:消费者对销售行为产生的信任是建立在公司品牌和场地上的,公司理应承认合同成立并履行交车义务。
就在凌师傅以为事情越来越难以解决时,一个插曲让事件反转。10月13日,凌师傅终于设法见到了被关押的仇经理,却得知一个更令人气愤的事实:购车款早已被仇经理挥霍一空,根本无法追回!
真相曝光后,在场的每个人都在问:经理没钱了,公司又不拿责任,这算什么?凌师傅态度愈发坚决:“合同签了,钱也付了,哪怕对方内部出了问题,作为消费者我就是和公司交易,公司必须要给我车。”
4S店的立场也更加紧张:他们一方面表示会协助解决问题,一方面依然坚持“等待经理赔偿”。这样的推拖让网友愤怒不已,有人评论道,“如果老板经营模式就是放任承包商自由行动,那究竟谁该为漏洞埋单?”也有人讽刺道,“就冲这个态度,估计以后谁还敢去他们家买车?”
这场争执让事件从法律层面上升到社会关注的焦点:普通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公司是否在逃避连带责任?销售承包模式频出问题难道仅仅是个管理疏漏?
看似双方渐趋平静,但暗流仍在涌动。凌师傅坚持维权,而4S店未明确给出解决方案。这种僵持不仅让事情迟迟得不到解决,也暴露出行业内潜在的系统性问题。
经理被警察抓后,公司为何没有予以及时补偿措施,而选择拖延?这家4S店在“销售承包模式”上的规则是否完善?消费者的钱进了私人账户,公司是否有核查流程?更值得关注的是,万一类似问题频繁发生,整个行业的信任问题将受到何种冲击?
更戏剧化的情节是,即使仇经理能够退款,资金早已挥霍,他的支付能力从哪儿来?4S店和经理之间的责任问题若继续升级,最终可能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成本高昂的过程。
说实话,这件事情最让人心寒的不是经理卷款跑路,也不是4S店内的管理混乱,而是消费者屡屡被推卸的责任。凌师傅付钱爽快,但换来的却是厂商的各种推卸。或许从法律解释来公司责任能被搪塞,但从情理来说,品牌的招牌和消费者的信任都受到了质疑。这样的购车体验,放眼望去谁还敢相信所谓“诚信”的4S店?
衷心希望每一个品牌都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消费环境的改善,不是靠消费者一方小心翼翼,而是各行业从根本上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看到这儿你怎么看?凌师傅的钱到底应该由谁赔偿,是他运气不好,还是这家4S店管理漏洞太多自食其果?你买过车吗?遇到过类似状况吗?是否觉得销售人员的“承包权”实际上在左右商家的责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