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托车圈里头,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主角是一款叫升仕368G的新踏板车。
这车还没正式开卖呢,就已经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为啥呢?
因为它干了一件挺新鲜的事儿,给一台踏板摩托车,装上了以前咱们只在小汽车上才见得到的毫米波雷达。
这一下子,感觉这台车科技感满满,跟科幻电影里跑出来似的,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厂家宣传说,这雷达能监测前方一百五十米内的障碍物,还有盲区预警功能,听起来确实是给骑车人的安全加了一道大大的保险。
按理说,国产摩托车愿意搞技术创新,往高端上走,这是大好事,咱们都应该支持。
而且升仕这次给出的价格也相当有诚意,直接把价位定在了三万块钱以内,这对于很多想买个中排量踏板车的朋友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你看,花更少的钱,买到比那些合资老牌子配置还高的车,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划算。
一时间,这款车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把原本平静的中排量踏板车市场搅得天翻地覆,让光阳、三阳这些老牌厂商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热闹归热闹,很多骑车时间长的老玩家,心里头却犯起了嘀咕。
他们觉得,这东西听着是好,可真用起来,靠得住吗?
摩托车毕竟不是汽车,这高科技玩意儿从四个轮子上挪到两个轮子上,会不会水土不服?
这问题问得特别实在。
你想想看,汽车在路上跑,基本上是稳稳当当地走直线,转弯变道也都有个谱。
可摩托车就不一样了,它灵活得多,骑行姿态变化也大。
咱们骑车的时候,压个弯、侧个身,甚至在车流里稍微穿梭一下,这都是家常便饭。
摩托车的整个行驶轨迹,比汽车要飘忽不定得多。
那么,原来给汽车设计的雷达系统,它的那一套计算方法和判断逻辑,直接搬到摩托车上,能不出问题吗?
这就好比让一个习惯了在平地上走路的人,突然去走钢丝,能不晃悠吗?
果不其然,一些提前拿到测试车的车主和测评博主的反馈,就印证了这种担心。
有人说,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骑车,这套雷达系统就跟中了邪似的,明明前面什么都没有,仪表盘却突然红灯爆闪,连续报了好几次警。
这一下把骑车人吓得够呛,一紧张就猛捏刹车,结果差点被后头的车给追尾了。
本来是个保障安全的功能,结果反倒成了制造惊吓的源头,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还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有博主在长途测试中发现,因为发动机的震动,这台车的后视镜已经抖得像打了马赛克一样,根本看不清后面的情况,可那个高科技雷达呢,却对路边的广告牌和桥墩子特别敏感,时不时就给你报个警。
这就让人觉得,这科技是不是点歪了?
最基本的后视镜防抖问题都没解决好,却去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电子设备,有点抓不住重点。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成本。
升仕能把价格压得这么低,同时还给你这么多高科技配置,那成本是从哪儿省出来的呢?
有懂行的圈内人拆解了这台车,发现那个被厂家大肆宣传的雷达模块,实际上用的是成本比较低的方案,在防水密封和抗电磁干扰这些关键性能上,做得并不算特别到位。
这就埋下了一个隐患,尤其是在咱们国家南方这种多雨潮湿的环境里,这套系统的长期可靠性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万一哪天淋了场大雨,导致线路短路,那可就不是小事了。
做个对比,人家光阳AK550那种高端踏板车上用的汽车级别的雷达,光那一个雷达的成本,就差不多能买小半台升仕368G了。
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升仕的车便宜是真便宜,但这份便宜背后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是每个想买车的人都得想清楚的。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后头,那就是维修。
高科技的东西,用着爽,修起来也“爽”。
这毫米波雷达一般都装在车头最显眼的位置,日常骑行难免有个小剐小蹭。
要是不小心把它给撞坏了,怎么办?
据官方透露的维修价格,单换一个雷达模块,需要四千八百块钱。
这是什么概念?
这笔钱都足够你给车换两条顶级的米其林轮胎了。
还有那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电子油门,一旦出了故障,维修起来也相当麻烦,通常需要更换整个总成,连工时费算下来,可能一个普通上班族小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
很多新手朋友可能就是冲着“高科技”这个名头去的,觉得特别酷,但真到了掏钱修车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花钱的无底洞。
说到底,大家买一台踏板车,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
是皮实耐用,省心省力,能作为一个可靠的代步工具,而不是买回来一个需要小心伺候的“电子祖宗”。
很多老骑士就说得特别实在:“摩托车嘛,拧油门就能走,捏刹车就能停,这就够了。搞那些飞机坦克上才有的配置,有点多此一举。”国产摩托车想往高端发展,这个心气是好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
但是,冲击高端不能光靠堆砌配置,更重要的是把基本功做扎实。
车架的刚性够不够强,减震的调校舒不舒服,发动机的运行平不平顺,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才真正体现一个车厂的功底。
如果连这些基础都没做好,就急着去宣传那些所谓的“黑科技”,那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技术这东西,是需要时间沉淀和积累的。
就像本田的NSS350,它的牵引力控制系统也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改进和优化,才有了今天稳定可靠的表现。
而升仕这个第一代的雷达系统,就有技术论坛的大神分析说,它的算法很多是直接用了网上公开的源代码,并没有根据摩托车的特殊动态进行深入的、针对性的优化。
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虽然能很快地拿出产品,抢占市场,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在拿用户的安全当试验品。
归根结底,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省心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需要不断调试和维修的数码玩具。
当你的车真的在路上出了问题,再多的高科技配置,也比不上一个能方便找到的维修网点来得实在。
在这方面,光阳、三阳这些深耕市场多年的品牌,它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站,才是它们最强大的竞争力。
毕竟,谁也不想车坏在半路上,还得抱着个雷达模块去大城市的电子市场找人修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