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圈近期流行一种新风尚——排队拜访任正非。车企的“一把手们”纷纷前往深圳,争先恐后地向华为创始人请教。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刚离开,广汽的冯兴亚紧随其后,曾经上汽的贾健旭、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也都到场报到。表面看来,这些人仿佛去取经,却未必是为了听任正非讲造车经。毕竟,华为嘴上硬得很,“不造车”仿佛是任老爷子的家规,车企们为什么还要挤破头去深圳?聪明人心里自然有数——智能化的汽车下半场,芯片自主化正成为生死攸关的话题。
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确实跑出了速度,但到了智能化阶段,最关键的底层硬件——芯片,却始终被外国巨头卡着脖子。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整体国产化率仅有10%到15%。功率半导体尚且能混到15%~20%的国产份额,MCU这类技术基础型芯片也才19%本土化,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那种高端芯片,国产化率更是可怜地连5%都没突破。核心技术,依旧制于人手,英伟达这样的海外玩家,每次风吹草动就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呼吸。
可惜美国并不打算做中国创新的啦啦队。出口限制收紧,在技术层面切断中国车企的后路,如此现实,国产芯片的呼声自然水涨船高。行业共识很明确,2025年国产芯片占比会达到15%~20%,上汽喊出了30%,东风则喊到天花板的60%~80%。国产厂商正在从底层技术开始一点点啃洋人的蛋糕。甚至,新一代芯片制程工艺(5nm,3nm)已经摆上了量产日程表,“自研高端芯片”终于不是一句空口号。
展望未来,国际商业战略公司预测,MCU芯片国产率将从2024年的19%干到2030年的67%;同样期,碳化硅功率芯片有望从5%增长至74%。换句话说,再熬五年,国产汽车芯片将在全球市场玩出半壁江山。不仅如此,功率半导体、显示芯片、管理芯片等类别都有相应的自给率爬升。到2030年,国产化率逼近50%,中国汽车产业链将彻底换血。
这一轮芯片国产化的浪潮并非纸上谈兵。蔚来自研5nm神玑NX9031芯片已经流片,小鹏的图灵AI芯片也已落地,长城汽车搞的紫荆M100芯片更是采用了RISC-V架构,这些高端芯片预计2025年开始上车。单点突破之外,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芯片公司正加速扩张,地平线的客户从2021年14家猛增到2024年25家,覆盖比亚迪、吉利、理想等40多家车企,产品已搭载在超过310款车型上。更有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最新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芯片,用得本土货与英伟达对半开,国产品牌已经和国际大厂正面刚。
市场规模方面,更是令人咋舌。据业内数据,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1200亿元飙升到2030年的3000亿元,每年增速高居25%。若不及早布局,跑在前头的车企怕是连喝汤的资格都没有。
如今,中美科技摩擦愈演愈烈,出口政策随时可能变脸,谁敢把未来全部交给美国芯片,谁就是把命门塞到了别人口袋里。中国汽车产业不能再做芯片技术的“租户”,必须转正当“业主”。既有地缘政治的逼迫,也有技术迭代的愿景,车企们才心甘情愿排队见任正非。不是因为他是车圈大佬,而是因为他手里有“芯片密码”。
所以,今天中国汽车芯片不仅是关乎企业兴衰的争夺,更是全球产业格局的洗牌。任正非不造车,但他让所有车企都明白一句话——唯有掌握底层技术,才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也许未来有一天,“芯片排队”会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的集体记忆。至于谁排在队首,不如谁能笑到最后。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