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女大学生称遭教练咆哮,要求退1800元学费,驾校:可以,先把科目一成绩注销了
花钱学车,到底是在学技术,还是在学怎么当孙子?
这个问题,19岁的成都女大学生小付,大概有了最痛的领悟。
暑假,本是年轻人放飞自我、提升技能的黄金时期。
小付也一样,想着考个驾照,以后出门方便。
她在离家不远的“路安铄辰”驾校报了名。
学费1800元,自动挡。
报名时,驾校的承诺说得比什么都好听。
随到随练,一人一车。
最关键的一句是:我们的教练态度很好很温和,绝对不打骂人。
听上去,简直是为社恐和玻璃心学员量身定做的天堂。
小付信了。
她一头扎进理论学习里,天天刷题。
8月14日,她以90多分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科目一。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驾照仿佛已经在向她招手。
转折点,发生在她第一次摸方向盘的那天。
8月17日,一个女教练开车来接她去练车场。
小付当时可能还在想象着自己开车上路的帅气模样。
但她不知道,一场噩梦正等着她。
下午回家时,小付是哭着进门的。
父亲付先生吓坏了,反复追问下,女儿才断断续续说出真相。
那个承诺中“温和”的女教练,像换了个人。
练车过程中,她对着小付怒吼、咆哮。
情绪激动时,在车上猛拍方向盘。
下了车,还站在车前狠狠地拍引擎盖。
最后,教练甚至直接把小付一个人丢在车上,让她自己练。
一个19岁的女孩,第一次上车,面对的是一个失控的成年人和冰冷的机器。
那种恐惧和无助,可想而知。
“我女儿说当时被吓惨了。”
付先生说,女儿的驾照梦,在那一声声咆哮中,碎得一干二净。
她说什么也不想再去了。
心理阴影,就这么落下了。
事情出了,总得解决。
付先生找到了驾校的杨校长。
杨校长的回复,堪称一门语言艺术。
他承认,教练“声音是大了点”,“态度不好”。
也承认,“本身是教练的问题,确实是我们的原因。”
态度很好,对吧?
他还主动提出,可以给小付换个教练,“我亲自教她也可以。”
诚意满满,对吧?
但小付是真的怕了,铁了心要退学。
这时候,真正的博弈才开始。
付先生提出,既然是驾校违约在先(教练不温和),那就应该全额退还1800元学费。
这要求,合情合理。
但杨校长的回复,瞬间撕下了温情的面具。
他给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可以全额退费。
听起来不错。
但后面有个条件:必须注销小付已经通过的科目一考试成绩。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辛辛苦苦刷题、考试得来的成果,必须作废,一切归零。
你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白费了。
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威胁。
方案二:保留科目一成绩。
这个听起来更人性化。
但后面同样有个但是:必须扣除45%的培训费作为违约金。
1800元的45%,就是810元。
另一份通话录音里,驾校甚至说要扣教练900元工资,这笔钱似乎也想转嫁到学员头上。
明明是驾校的教练犯了错,吓跑了学员。
到头来,要么学员放弃自己的劳动成果,要么学员自掏腰包为驾校的错误买单。
无论怎么选,驾校都稳赚不赔。
付先生当然不同意。
他认为,是驾校率先违约,凭什么要自己承担后果?
杨校长的态度也强硬起来:“这些都是驾校的规定,要不然你去起诉吧。”
你看,这套操作多么娴熟。
从温和的承诺,到粗暴的训练,再到冰冷的“规定”。
每一步,都把一个消费者拿捏得死死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服务态度问题。
这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优势,对消费者进行的围猎。
在很多驾校的潜规则里,学员交钱的那一刻,就不再是上帝。
你成了案板上的肉。
你的时间和考试机会,都掌握在教练手里。
他想让你什么时候练,就什么时候练。
他想让你过,你就可能过。
他要是不高兴,就有一万种方法让你难受。
这种权力关系,滋生了太多乱象。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驾校教练”,跳出来的吐槽能堆成一座山。
有人说,自己被教练骂到怀疑人生,连左右都分不清。
有人说,教练会公开索要烟酒、红包,不给就冷眼相待,不安排练车。
还有人遇到过更过分的,教练在教学时动手动脚,进行言语骚扰。
这些都不是孤例。
它像一种病毒,在驾培行业里蔓延。
为什么“咆哮式教学”会成为一种常态?
一些教练会用“为你好”、“对你负责”来包装自己的粗暴。
他们认为,不大声骂,学员就记不住。
这套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
现代教育心理学早已证明,在恐惧和高压环境下,人的学习效率是最低的。
真正的症结,在于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
我们来拆解一下驾校的这套“玩法”。
第一步,用低价和美好承诺把你吸引进来。
“包过”、“金牌教练”、“服务至上”,这些话术让你觉得捡到了便宜。
你交了钱,签了合同。
第二步,让你尽快完成理论学习,考过科目一。
一旦你的信息在车管所注册成功,你就被套牢了。
你的档案和学习进度,都和这家驾校绑定了。
这时候,攻守之势异也。
主动权,彻底转移到了驾校一方。
第三步,开始暴露真实面目。
承诺的“一人一车”,变成了四五个人轮流摸几把方向盘。
说好的“随到随练”,变成了预约练车要看教练的脸色。
那个“温和”的教练,也开始展现他的“真性情”。
为什么?
因为他笃定你不敢轻易离开。
这就是第四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利用你的“沉没成本”。
你已经投入了金钱。
你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科目一。
这些都是你的“沉没成本”。
驾校正是拿捏住了你不愿让这些成本付诸东流的心理。
所以,当小付要求退款时,驾校会抛出那个看似公平却极其恶毒的选项:退钱可以,注销成绩。
他们就是在赌,赌你舍不得那个90多分的成绩。
只要你舍不得,你就只能接受他们的第二个方案:要么忍气吞声继续学,要么自认倒霉,交钱走人。
这几乎是一场必胜的赌局。
幸好,小付的父亲没有妥协。
他选择了投诉,寻求职能部门的帮助。
目前,成都市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已经介入协调。
我们期待一个公正的结果。
但这件事给我们所有人的警示,远未结束。
作家劳伦斯·彼得说过一句话:“某些情况下,一个错误足以导致万劫不复,但多数时候,你仍有机会挽救。”
面对不公和霸凌,沉默和妥协,就是给了对方继续作恶的勇气。
我们花钱,是去购买一项平等的服务,而不是去购买一份屈辱。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把“欺负老实人”当成自己的生财之道,那它最终也一定会被市场所抛弃。
当你花钱购买一项服务时,你购买的绝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作为消费者本该拥有的尊重。
任何以“规矩”为名的霸凌,都应该被一脚踢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