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李云飞:智能泊车是比亚迪智驾核心场景,出口布局近 30 年|新智驾对话

“国内打造汽车文化、海外布局多国市场”,比亚迪期望用体系化能力,做一个国民品牌。

年初以来,比亚迪“全民智驾”为汽车智驾成为标配掀起一股浪潮。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天神之眼”已经覆盖超过 120 万台车。

而在这之前,比亚迪 L2 级别辅助驾驶的车型保有量也早已超过 400 万台。换句话说,目前比亚迪在中国市场拥有超过 500 万辆智能辅助驾驶车辆的数据基座。

数据之外,比亚迪还有两项关键优势: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规模,全球最多的智能驾驶工程师团队。据李云飞介绍,目前比亚迪智驾团队已超 5000 人。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出海战略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年比亚迪内部设定的海外出口目标为 80 万辆,上半年海外销量已经达到 47 万辆,李云飞表示“今年海外销量突破 80 万辆应该没有问题”。

而在三年前,比亚迪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市场销量,一个月不到 100 台,一度被媒体指责“丢人”。

在国内市场,今年以来,比亚迪已经陆续推出全民智驾、泊车兜底等政策,利用技术优势巩固国内销量增长,比亚迪 2025 年 1 - 7 月累计销量达 249 万辆,同比增长超 27%。

近期,比亚迪投入 50 亿建造赛车场,郑州、合肥赛车场已投入运营,绍兴赛车场即将启用,未来三年还将建设多座全地形专业赛车场,甚至不排除打造国际级赛道。

此次成都车展,比亚迪正在传导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向内培育赛车文化土壤,向外进击全球市场。

以下是《新智驾》与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的对话总结,经编辑:

PART1 比亚迪今年出口预期是否会突破80万辆?


这两三年,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很猛,内部其实为此准备了二三十年。

比亚迪很多海外高管在职时间是 25 年以上。比亚迪的海外拓展经历了三次出海:第一次是 1997 年 - 1998 年,那时候比亚迪做消费类电子代工,像手机零部件,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是比亚迪的客户,还在欧美、亚太很多地区都设了海外分公司。

第二轮,是在 2011 年 - 2012 年左右,比亚迪的光伏储能业务、电动大巴开始出海。美国、伦敦、日本、新加坡等多国能看到比亚迪的电动巴士。

第三轮,就是现在比亚迪的乘用车出海。比亚迪在 2021 年开始筹备,2022 年正式发力。从 2021 年的 5 万台,到 2022 年 24 万台,再到 2023 年 43 万台,到今年上半年,海外销量已经达到 47 万台,增速非常快。

这个过程很不容易。2022 年 - 2023 年那段时间,比亚迪在德国的月销量不到 100 台。当时国内有自媒体说,比亚迪在海外给中国品牌“丢人”。那个时候大家心里很难受,但比亚迪没有放弃,靠着一步步努力,很快拿下了全球最大租赁公司 Sixt 的 10 万辆订单(六年期)。这个订单一出来,欧洲很多媒体都震惊,甚至还有人公开反对。

现在比亚迪在一些代表性的海外市场表现已经非常亮眼。比如亚太,像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实现在所有品牌(包括燃油车、电动车)中销量第一。要知道,在新加坡因为“拥车证”政策,比亚迪的车售价高达 90 万到 120 多万元人民币,客户依然选择比亚迪。

在中南美洲,比如巴西、墨西哥,增长也非常快,比亚迪在巴西建了工厂。

欧洲市场变化也很大。三年前比亚迪在英法德意西主流市场销量,一个月不到 100 台,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能卖到 3000 台以上,说明比亚迪在这些市场真的站稳了。

2023 年,比亚迪成为中国汽车工业 70 年来首个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品牌,当年全球排名第九,到了 2024 年,已是全球第六。在品牌维度上,2024 年丰田排名第一,大众第二,比亚迪第三。

接下来比亚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经销体系、门店数量也在扩张,这些都会是长期的积累。

PART2 比亚迪的智驾规划?


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布局,其实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情了。早在两年前,腾势品牌就首次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虽然当时的应用规模和车型数量还比较有限,但这是比亚迪全面进军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起点。

后来仰望品牌也在推进相关技术。今年 2 月,比亚迪正式推出了“全民智驾”版本的天神之眼,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截至今年 7 月初,搭载比亚迪智驾系统的车型保有量已经超过了 120 万台。而“天神之眼”发布前,比亚迪 L2 级别辅助驾驶的车型保有量也早已超过 400 万台。换句话说,目前比亚迪在中国市场拥有超过 500 万辆智能辅助驾驶车辆,构建了业内极具规模的数据基座,对比亚迪的智驾系统训练与迭代具有决定性价值。

数据之外,比亚迪还有两项关键优势: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制造规模、全球最多的智能驾驶工程师团队(超 5000 人)。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能持续优化技术方案,还能凭借产业规模有效控制成本,实现“技术好、成本低”的双重领先。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比亚迪推出了“全民智驾”,并且市场反馈相当积极。

比亚迪辅助驾驶,可以分为主动安全、领航辅助、智能泊车三个主要场景。

智能泊车是比亚迪认为极具普及价值的智驾场景。它相对封闭、风险可控,数据丰富、易于训练,是率先实现 L4 级应用的理想场景。而比亚迪有足够多的已经充分验证过的数据、从而带来足够多的场景,得以率先实现“泊车兜底”。

今年 7 月 9 日,比亚迪正式发布业内首个“智能泊车安全兜底承诺”:只要是在天神之眼车型的智能泊车场景下发生事故,不论是否为首任车主、不论是否在质保期内,全部由比亚迪兜底、且费用不设上限。这背后比亚迪是有底气的。据李云飞介绍,在智能泊车兜底政策推出的前一个月,比亚迪内部还在纠结是否需要和系统 OTA 一起推送,因为 OTA 后的功能升级可以给“泊车兜底”增加更多技术保障,毕竟要全部兜底,当时的团队还不够自信。

而技术团队给出一组数据,直接打消了内部的顾虑。截止 6 月初,比亚迪的智驾车型保有量已接近 100 万台,在所有智能泊车使用场景下,事故发生率不到百万分之一,且少量事故的赔付金额基本可以忽略,两个数据的叠加带来的信心,也促成了王传福董事长直接拍板最终的全面兜底决定。

最终,车主不需要 OTA 才能使用该功能,而是配置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车型都能享受智能泊车安全兜底权益。

李云飞表示,消费者对该功能的接受度极高,使用率达到 70%。

PART3 比亚迪建造赛车场的缘由?


李云飞认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可赛车文化却始终没能真正“长”起来。其举例,匈牙利人口不足千万、年销量十几万台,国土面积只比重庆大一点,却拥有 21 条赛道,其中还有一条 F1 赛道。

相比之下,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这么大的汽车保有量,却只有 20 条左右的赛道,这显然不匹配。欧洲人天然爱玩车,赛车文化浓厚,而国内市场还处在“有市场、缺文化”的阶段。

比亚迪做到今天的体量,国内销量第一、全球新能源第一,比亚迪觉得应该为“汽车文化”这四个字做点什么。于是 2023 年内部开始筹划,并在 2024 年 1 月的“比亚迪梦想日”上正式官宣:未来投入 50 亿元,建设全球首批全地形的专业赛场。

从官宣到今天,经历两年多的筹划,郑州、合肥两座赛车场已经投入运营。此外,比亚迪还在建设一座全地形山地越野体验中心。第二批场址正在规划中,比亚迪会按照节奏分批建设、长期投入,后续还会培养更多的赛车手。

后续新建的场地只会面积更大、场景更丰富、体验更惊险,但核心始终不离两点:安全与趣味。

为什么要做“全民赛道”?因为比亚迪的品牌定位是“国民品牌”,希望服务最广泛的老百姓。今年比亚迪提出“全民智驾”,现在又推出“全民赛道”,初心一致:让更多人“下得赛道、玩得开心、学得安全”。在郑州赛车场,已经可以体验到比亚迪把智能化、电动化的新技术和传统赛车场景融合之后的升级玩法。

赛场的初心是,能体验好玩有趣的同时,能为大家的安全做加法。

说到安全,比亚迪专门做了两个体验项目:

  1. 低摩擦路模拟冰面,让大家在可控环境里学会“救车”,以后在北方雨雪天气不再手足无措。

  2. “鱼钩测试”——国外称为“死亡弯道”的高速紧急避让。比亚迪的车以 160 km/h、180 km/h 连续两次急弯,车辆四个轮胎离地高度不超过 5 cm。过去这项纪录长期被豪华品牌垄断,现在中国品牌也能稳稳通过 180 km/h 的测试。我们希望用户知道:高速避让时,比亚迪的车能安全、可控地停下来。

未来三年,比亚迪规划了 8 座甚至更多赛车场。具体落地节奏会结合市场与建设进度分批实施。规格上,不排除未来出现一座国际顶级、能承办国际赛事的高标准赛道,但眼下先把已规划的场地做实。比亚迪与中汽摩联已签署合作协议,从“培养 100 名专业赛车手”起步,最终目标是“助力百万人下赛道”。

截至今天,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下线 1300 万台,预计今年四季度将突破 1400万 - 1500 万台。这么庞大的用户群里,爱玩车、想下赛道的人非常多,比亚迪车主群里报名踊跃。先把氛围做起来,再逐步升级硬件,这是比亚迪目前的思路。

五年前、六年前,中国汽车市场中国品牌的大家的这个购买率的话只有不到 35%,就 100 个人里面只有 35 个人买中国品牌车,但是到现在已经 67% 了,就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在中国市场选择中国品牌的消费者规模翻了一倍。

今天中国汽车工业能走到这一步,是一众中国品牌共同奋斗的结果。雷峰网雷峰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