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灯光暗下,大屏幕亮起‘智能焕新’四个字时,台下有人小声嘀咕:‘这就完了? ’”一位亲历2025上海车展的观众在社交平台写道。
当新款理想L6的配置表被逐帧解析后,舆论场迅速分裂——有人称赞“价格良心”,有人嘲讽“挤牙膏升级”。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当车企将“改款”包装成“焕新”,消费者该为哪些改变买单?
从外观到内饰,新款L6几乎复刻了旧款的设计语言。
封闭式前脸、隐藏式门把手、熏黑贯穿尾灯,这些两年前惊艳市场的元素,如今已遍布15-30万元价位的新能源车型。
有汽车博主拆解对比图显示,即便将新旧款L6停放在一起,普通消费者也难以肉眼分辨差异。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设计冻结”策略在成本控制上堪称精明。
沿用现有模具和产线,单台生产成本可降低8%-12%,但这也让部分用户感到被敷衍。
一位预订了旧款L6的准车主在论坛发帖:“销售催我改订新款,说芯片升级了,可我要的是新车,不是换芯手机。 ”
真正的改变藏在智驾系统里。 地平线征程6M芯片与英伟达Thor-U的组合,让算力从旧款的128TOPS跃升至256TOPS(高配版)。
不过这种“硬件军备竞赛”在真实场景中能兑现多少价值,引发激烈讨论。
某汽车媒体实测发现,搭载Thor-U芯片的高配版在城中村复杂路况下,仍需频繁人工接管。
更微妙的是配置策略的分割。
低配车型的激光雷达需要额外付费选装,而全场景NOA功能仅限高配车型。
这种“刀法精准”的配置分布,被网友戏称为“既要普及科技感,又要守住利润线”。 有业内人士算账:若将智驾套装全选,实际购车成本将比旧款高出2.3万元。
动力系统的“原地踏步”成为另一个争议点。 尽管1.5T增程系统仍属主流水平,但在比亚迪DM5.0、华为DriveONE三电系统等竞品技术迭代的对比下,L6的529N·m扭矩数据已显疲态。 某竞品车企工程师匿名评论:“这套系统能效比停留在2023年水平,高速亏电油耗比我们高了0.8L/100km。 ”
操控短板在新款上依然无解。 多位车主反馈,方向盘回正力矩标定存在逻辑矛盾:低速时过于轻盈,高速时又欠缺阻尼感。 更尖锐的批评来自赛道测试,某媒体在绕桩测试中记录到最大1.2G的侧向加速度时,车身侧倾角达到6.8度,远超同价位问界M5的4.5度。
储物空间的设计缺陷持续被诟病。 无线充电面板的位置导致取放手机需扭转手腕45度,杯架直径无法容纳超大杯奶茶,这些细节在三年间竟毫无改进。 社交平台上的“理想车主改造大赛”里,关于L6内饰魔改的教程播放量已突破百万,有人调侃:“官方设计不如民间智慧。 ”
价格策略成为舆论战的护城河。 维持24.98万元起售价的同时,官方将旧款优惠从2万提升至3万,形成新旧款同堂销售的错位竞争。 这种“左右互搏”的销售战术引发渠道混乱,有经销商私下抱怨:“客户拿着旧款优惠价要求升级新款配置,我们根本没法接单。 ”
用户群体的割裂正在显现。 科技发烧友为Thor-U芯片买单,家庭用户更在意价格优惠,而性能党直接转投竞品。 某汽车垂类APP的投票显示,42%的潜在消费者认为“改款诚意不足”,但仍有35%用户认为“同价位难寻替代品”。 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中端新能源市场的选择困境。
舆论场的极端评价不断碰撞。 在知乎“如何评价2025款理想L6”的问题下,最高赞回答写道:“当改款变成年货,消费者要学会区分‘必要升级’和‘营销话术’。 ”而反对者立即反击:“3万元差价能换来激光雷达和城市NOA,还要什么自行车? ”
真实市场反馈给出冷热不均的答案。 改款发布首周,理想门店客流增长27%,但转化率同比下降15%。 销售数据透露微妙信号:选择高配AD Max版本的用户仅占18%,而79%的订单流向了享受3万优惠的旧款车型。
这场改款争议的本质,是车企与消费者对“价值感知”的错位。 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产品更新周期,当用户开始用“参数微积分”计算升级价值,任何缺乏颠覆性创新的改款,都可能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理想L6的进退两难,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普遍困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