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沈阳天降井盖,飞弹砸穿比亚迪挡风玻璃,谁来为这事买单?

这世道,还有比“天降井盖”更离谱的事儿吗?

就在上个月27号,沈阳怒江公园附近,一幕匪夷所思的场景上演了。

一辆白色SUV,就像触发了什么机关,压过路面上的一个井盖,这原本该牢牢躺在地下的铁疙瘩,竟然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一道诡异的弧线,精准地砸向了紧随其后的比亚迪,当场就嵌进了主驾驶那块儿挡风玻璃。

这画面,通过行车记录仪的镜头,迅速在各大车友群里炸开了锅,简直比最狗血的电视剧还抓人眼球。

离谱!沈阳天降井盖,飞弹砸穿比亚迪挡风玻璃,谁来为这事买单?-有驾

车主事后回忆,那滋味,简直是“心有余悸”,整个人都懵了,感觉像是被命运之神狠狠开了一个玩笑。

网友们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有人叹息“这运气,换啥车都白搭”,有人则带着点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调侃,“铁疙瘩砸下来,你还指望它像棉花一样轻柔?”

更有甚者,脑洞大开,编出了“前车:胡牌!

后车:点炮!”

的段子,硬是把一场惊魂瞬间变成了段子手的狂欢。

然而,笑声过后,最棘手的问题浮出水面:这账,该怎么算?

事故处理的民警,言之凿凿地说,要是车辆本身没超载、没超速,手续齐全,正常行驶,那井盖本不该有“飞天”的理由。

北京的葛律师也跟着补充,前车只要是正常驾驶,责任划分上,基本可以排除。

那究竟是谁的责任?

《民法典》这本“行为准则”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地下设施惹的祸,管理人必须自证清白。

换句话说,沈阳市水务集团皇姑分公司,就得拿出证据,证明自己平日里尽职尽责,管护到位。

他们事后确实派人去了现场,可这“亡羊补牢”的行为,能代表他们平时就“未雨绸缪”吗?

离谱!沈阳天降井盖,飞弹砸穿比亚迪挡风玻璃,谁来为这事买单?-有驾

笔者深知,这类事故的维权之路,向来是“道阻且长”。

就拿银川那位老哥来说,井盖权属方直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没先例,打官司去吧”。

这岂不是把我们普通老百姓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跟在菜市场不慎踩到一摊菜叶摔倒,摊主反而让你证明他摊位不干净,有什么两样?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法律界的朋友也帮我梳理了脉络:道路维护出了问题导致事故,管理者难逃其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解释》对此有明确规定。

好在这次,当事人只是受了轻伤。

正如网友们所言,“人没事就是万幸”,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国家层面并非对井盖安全视而不见。

早在2021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窨井盖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在2025年底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可政策的落地,往往需要时间和过程。

有细心的网友早已洞察关键:“路中间的井盖,就该采用连体活动式的设计”,更有人大胆猜测,“八成是井内沼气积聚,遇上巧合的冲击力,才导致了这场意外”。

这番分析,何尝不是一种“拨开迷雾见月明”的洞见?

离谱!沈阳天降井盖,飞弹砸穿比亚迪挡风玻璃,谁来为这事买单?-有驾

笔者认为,这事儿,好比你去超市买电饭煲,正常使用下,盖子飞出烫伤了人,你能怪消费者“不会用”吗?

显而易见,产品本身的设计或制造环节,很可能存在缺陷。

目前,最新的进展是,于洪区交警大队已完成事故处理,理赔工作正在进行中。

水务公司也承认井盖归其管辖。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飞来横祸”,最终的赔偿,究竟会落到谁的头上?

是前车碾压的“巧合”,还是水务公司“疏于管教”的后果,抑或是车主只能“自认倒霉”,吞下这只哑巴亏?

这其中的责任界定,着实考验着我们的法律智慧和管理水平。

如果换做是我们,面对这样的境遇,会作何选择?

是像银川那位老哥一样,在漫长的维权路上苦苦挣扎?

还是选择更直接的法律途径?

此事,并非简单的是非题,它映射出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痛点,以及消费者在权益保障面前的无力感。

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后处理”的层面。

从源头上加强对城市地下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采用更科学、更安全的设计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这不仅是对每一位出行者安全的负责,更是对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

对于井盖安全,这句古训尤为重要。

它不仅仅关乎一个驾驶者的惊魂一刻,更关系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安全。

希望沈阳的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警醒,促使相关部门真正重视起来,别让“天降井盖”这样的荒诞剧,一再上演。

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出行,成为一场充满未知风险的冒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