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一条消息在汽车零部件圈里炸开了锅:
德国百年企业Kiekert申请了临时破产。
这家公司可能很多人没听过,但它干的事,几乎每个开车的人都离不开:
全球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用的是Kiekert的门锁系统。
换句话说,你每天上下车“咔哒”一声锁门的声音,很可能就是这家德国公司设计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行业巨头,如今却走到了破产边缘。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的中国股东凌云集团站了出来,表示要全力挽救这家百年老店。
一边是德国制造的象征,一边是中国资本的代表,这场跨国救援背后,藏着的不只是企业存亡的问题,更是全球产业链在动荡时代下的一次真实缩影。
Kiekert到底怎么了?
先说说Kiekert自己。
这家公司成立于1857年,总部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海利根豪斯,至今已有168年历史。
它不是那种靠营销出圈的网红企业,而是典型的“隐形冠军”:
规模不大,但技术过硬,在细分领域里牢牢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Kiekert专攻汽车门锁系统,包括侧门锁、尾门锁、电动锁止机构等。
这些部件看似不起眼,却是整车安全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
一旦出问题,轻则车门打不开,重则影响整车召回。
正因为如此,像奔驰、宝马、大众、福特这些全球主流车企,都是Kiekert的长期客户。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手握100亿欧元订单储备、在全球11个生产基地拥有4500名员工的企业,却在今年9月下旬突然向德国伍珀塔尔地方法院提交了临时破产申请。
申请范围主要是其两家核心德国子公司,涉及约700名本土员工。
Kiekert管理层给出的理由很直接:
现金流断了。
他们指责中国股东凌云集团“未能提供进一步资金,且未履行数千万欧元级别的财务义务”,甚至称凌云“受制裁影响”,限制了公司进入重要市场和融资渠道。
这话一出,舆论哗然。
毕竟,Kiekert不是小作坊,而是全球市占率21%的行业龙头。
它的困境,迅速被解读为德国制造业整体承压的一个缩影。
但凌云集团的反应更让人意外。
“我们完全始料未及。”凌云在声明中说。
他们表示,自己是从媒体报道中才得知Kiekert申请破产的消息,事先并未收到任何正式通知。
更关键的是,凌云明确表态:
不打算放手,反而要加码投入。
凌云的三大救援动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凌云集团迅速拿出了一套清晰的应对方案。
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点:
注资、保债、稳运营。
第一,立即注入流动性资金。
这是最紧迫的。
Kiekert的问题不是没订单,也不是技术落后,而是短期资金链断裂。
凌云表示愿意提供必要资金,确保德国工厂工资发到11月底,并维持日常生产不受影响。
第二,全面保障债权人权益。
临时破产不等于倒闭,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争取重组时间。
凌云强调,目标是“满足所有破产债权人的合理诉求”,避免因债务问题导致公司被肢解或贱卖。
第三,制定长期稳定发展计划。
凌云反复强调,Kiekert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德国传统企业”,未来仍将保持“德国制造”的基因。
这意味着,凌云并不打算把Kiekert变成一个纯粹的代工厂,而是希望它继续以技术驱动、独立运营的方式存在。
这种态度,其实和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的做法很不一样。
过去有些案例中,中资收购后急于整合、压缩成本,甚至把核心技术转移到国内,最终导致当地员工抵触、品牌价值缩水。
而凌云这次的选择,更像是“救火”而非“收割”。
德国工会为何“审慎乐观”?
有意思的是,德国工会对凌云的介入态度并不悲观。
IG Metall(德国金属行业工会)代表Hakan Civelek公开表示:
“如果股东真能兑现资金承诺,这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
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德国人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一方面,Kiekert确实有被收购的价值——技术强、客户稳、订单足;
另一方面,眼下愿意掏钱救场的买家并不多。
其他潜在投资者或许有兴趣,但要快速拿出数千万欧元现金,并承担后续运营风险,难度不小。
更重要的是,Kiekert的客户——那些德国本土车企——并不希望它倒下。
汽车产业链高度协同,一个核心供应商突然消失,可能导致整车厂停产。
所以,只要Kiekert能维持运营,客户们大概率会继续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凌云作为现有股东出手,反而是最稳妥的选择。
毕竟,它已经持有Kiekert十多年,自2012年收购以来,熟悉业务,也了解德国规则。
比起外来资本从零开始整合,凌云的“内部救援”效率更高、风险更低。
全球供应链的“压力测试”
Kiekert的危机,表面看是财务问题,深层原因却是全球制造业共同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首先是成本压力。
过去几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对于Kiekert这样重资产、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企业来说,每一分钱的运营成本都在被放大。
其次是产业转型。
汽车行业正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快速切换。
而电动车对门锁系统的需求和传统车不同,更强调集成化、智能化、轻量化。
Kiekert虽然技术底子厚,但转型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短期内难以变现。
再者是供应链重构。
疫情之后,全球车企都在推动供应链“去风险化”,有的转向本地化采购,有的要求供应商分散产能。
这对Kiekert这样的全球化企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它需要在多个区域同时布局,资金和管理压力陡增。
而凌云作为中国股东,本身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凌云受到直接制裁,但“受制裁影响”这一说法,多少反映了跨国企业在地缘政治夹缝中的无奈。
不过,凌云的选择很务实:
不争论责任归属,先解决问题。
这种“向前看”的态度,恰恰是当前全球经济最需要的。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普通人关注?
也许你会问: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破产,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不小。
首先,Kiekert的客户包括大众、宝马、奔驰等,这些品牌的车在中国市场销量巨大。
如果Kiekert真的倒闭,短期内可能导致部分车型交付延迟,甚至影响售后配件供应。
其次,Kiekert的命运,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典型样本。
过去十年,不少中企收购了海外优质资产,但真正能长期运营好的并不多。
凌云能否成功挽救Kiekert,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死,也关系到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中的信誉和策略。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提醒我们:
再强大的企业,也可能在现金流断裂面前瞬间崩塌。
Kiekert有百年历史、有全球订单、有顶尖技术,却因为几千万欧元的资金缺口走到破产边缘。
这说明,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稳健的财务管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比规模和名气更重要。
百年老店的“德国韧性”与中国股东的“长期主义”
Kiekert的故事还没结束。
临时破产只是法律程序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几周,将是决定它能否重生的关键期。
凌云能否顺利注入资金?
债权人是否接受重组方案?
德国法院和监管机构会如何裁决?
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无论是德国制造的底蕴,还是中国资本的耐心,都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了难得的理性与克制。
没有互相指责,没有甩锅推责,而是选择坐下来谈解决方案:
这在今天这个充满对抗的世界里,已经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或许,Kiekert最终会挺过这一关。
即使过程艰难,它也再次证明了一件事:
真正的制造业,从来不是靠风口和流量,而是靠日复一日的技术积累、客户信任和危机应对能力。
而凌云集团的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正在从“买买买”走向“管管管”:
从单纯追求资产扩张,转向真正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制度和产业逻辑。
这或许,才是Kiekert事件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