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风云突变!
各位,谁能料到,昔日那些高高在上的“充电特权”,转眼就要成为历史的尘埃了?
事情源于一纸新规:国家发改委联合多方,颁布了“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指导意见”。
简单说,今后无论你驾驶何种品牌的电动座驾,都能在任何充电站自由补能!
消息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回溯此事缘起,实乃电动车保有量井喷式增长,充电桩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量已逾两百五十万之巨。
按常理,充电本应如加油般便捷。
然而现实却是,APP林立,品牌割据,徒增车主困扰。
试想,驾驶理想汽车,却被拒之特斯拉超充站外,岂非资源错配,徒增里程焦虑?
故而,此番“顶层设计”,意在打破“画地为牢”之局,使充电桩真正发挥其效用。
虽非即时强制推行,其导向已然明晰:倡导公平竞逐,提升整体效能!
那么,谁将成为这场变革的“幸运儿”?
首当其冲的,当属比亚迪、小米等仰赖第三方充电网络的车企。
它们本身并未大兴土木自建桩群,而是主要依赖特来电等平台。
如今政策东风吹来,各品牌充电桩皆可通用,其用户充电兼容性瞬间跃升,运营成本亦随之降低,市场竞争力自然水涨船高!
反观理想、特斯拉,这两家可是自建充电桩的“重资产”玩家。
尤其是理想,斥巨资研发5C超充技术,本欲以此作为高端车型的核心卖点,如今政策一出,短期内的专属优势荡然无存。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投入与回报失衡,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者方能体会。
消息既出,理想股价应声下挫。
然则,凡事需放眼长远,技术共享乃大势所趋。
短期内,理想的“特权”虽不复存在,但从长远角度审视,此举将加速超充技术的普及,减少重复建设,裨益整个行业发展。
当然,理想亦非坐以待毙。
其推行的“超时占用费”政策,规定充电完毕后十五分钟内未驶离车位者,将处以每分钟两元的罚款,单次上限二百元!
此举试行数月,车位占用率确有下降,降幅达三成。
成效固然显著,然与此次开放新规相较,车主们难免心生忧虑:既要争抢充电桩,又要提防超时罚款,这用车体验岂不雪上加霜?
官方亦迅速回应,承诺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提醒,且因车辆故障导致的超时占用可免于处罚。
尽管如此,车主们心中仍难免忐忑。
再观上海,其政策更为严苛,插电混动车型已不再享有免费牌照!
这对以增程式混动为主打的理想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
因此,理想亦开始积极转型纯电领域,开放充电桩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压力。
新政之下,用户体验的改善可谓立竿见影。
以往为寻觅可用充电桩,动辄需下载十余款APP,如今APP数量骤减七成!
寻桩耗时亦平均缩短一半!
效率之提升,令人欣喜。
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商亦迎来扩张良机,预计年底覆盖率将达到五成!
此举对于缓解电动车主的“里程焦虑”,无疑是一大利好。
有行业观察家指出,此次新政实为催化剂,将加速行业资源整合。
未来充电桩兼容标准统一乃大势所趋。
理想、特斯拉等自建桩企业,亦需尽快调整经营策略,例如从充电服务费分成入手,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放眼全球,欧盟亦有类似举措,推动充电效率提升两成。
相较之下,我国此次行动更为激进,力度空前。
平心而论,此事早该如此!
车企各自为战,将充电服务打造成“会员专属”,实乃有违共享精神。
理想收取车位占用费,尚可理解,毕竟运营成本摆在那里。
然则,开放共享之后,方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惠及广大用户。
比亚迪此番可谓“躺赢”,小米车主想必已乐开了花!
高功率充电桩一旦开放,充电速度倍增,谁还会在意品牌之别?
当然,政策虽好,关键在于执行。
务必严加监管,杜绝车企钻空子,搞“区别对待”。
用户便利才是根本,其他皆为末节。
颇具玩味的是,此次政策出台,亦引发了人们对于充电桩建设与运营模式的深入思考。
未来充电桩究竟该如何建设、如何管理,方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这或许是接下来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归根结底,电动化乃时代浪潮,充电则是刚性需求。
唯有破解充电难题,电动汽车方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至于谁能在这场变革中笑到最后,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各位,对于此次充电新规,您有何高见?
平日充电时,又曾遭遇哪些烦心事?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