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二妹,每天唠点不一样的事!
不知道你们最近刷手机时有没有发现,曾经天天活跃在网络上,热情地和咱们聊天互动的雷军雷总,好像突然安静了许多。
就连他旗下的小米,也感觉没那么高调了。
这可不是我凭空瞎想啊,自从小米的SU7出了点状况之后,整个小米系就像被按下了静音键,新车发布、周年庆典这些活动都悄咪咪地进行,是不是挺让人意外的?
咱们来聊聊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一诞生就自带光环,雷总亲自挂帅,粉丝们在一旁摇旗呐喊,那场面,简直就是汽车圈的顶流!
谁能料到,这才风光没多久,就状况不断。
先是安徽高速上那起令人揪心的事故,接着SU7 Ultra又因为马力“缩水”,还有那个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可能有点“虚”的碳纤维盖子,惹得车主们十分不满,大家纷纷要求退车,甚至喊出“退一赔三”的口号!
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精彩,有没有同感?
这一个多月,小米真是倒霉到家了,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运气不好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
雷总从激情澎湃的“代言人”,变成了好像需要大家鼓励的“健身博主”,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小米这次是暂时的“小感冒”,还是真的遇到大麻烦了?
今天我就和大家好好唠唠,小米的“失声”与“失速”背后,藏着哪些咱们普通人也需要留意的“坑”!
一、雷总不灵了?小米的“流量密码”失灵了?
我觉得啊,小米这次遭遇挫折,和他们一直以来的营销打法脱不了干系。
以前雷军老板亲自下场宣传,确实给小米汽车带来了大量的流量。
这种将创始人与品牌深度捆绑的营销模式,在早期就像一剂良药,能迅速让大家对品牌产生信任感,让我们觉得“雷总都这么努力了,产品肯定不会差”。
你看SU7刚推出的时候,有多少人就是冲着雷军这个金字招牌去的,这“粉丝经济”玩得真是厉害!
然而,这种营销模式就像走钢丝一样,一旦产品出现问题,或者宣传上出现差错,带来的反噬会非常严重。
以前大家有多喜欢雷总,现在就有多失望,甚至感觉自己被“背叛”了。
就拿这次碳纤维舱盖和马力解锁的事情来说,大家直接喊话雷军,就是因为当初他把话说得太满,把大家的期待值提得太高了。
现在雷总不怎么发声了,大家就会猜测,小米是不是心虚了,是不是要“跑路”了?
这种过度依赖个人IP的模式,抗风险能力太差了,创始人的形象一旦受损,整个品牌都会受到影响,是不是挺让人意外的?
二、“互联网思维”造车,这次玩砸了?
小米是做互联网出身的,他们那套“快、狠、准”的打法,在手机圈、家电圈可能很管用,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快速迭代产品,通过营销来引爆市场。
但汽车和互联网产品可不一样!
汽车首先要保证安全,其次才是那些花哨的性能和智能配置。
互联网产品出个bug,大不了更新个版本;
但汽车要是出问题,那可是关乎人命的大事!
小米似乎还是想用“互联网思维”来造车,追求在发布会上制造“尖叫效应”,什么“纽北赛道级”“1500匹马力”,听起来很唬人,但如果实际体验和宣传有差距,或者为了赶进度而牺牲了产品质量和应急预案,用户是不会买账的。
这次的事故和舆情危机,就暴露出小米在产品安全验证、危机公关预案方面的不足。
不像传统车企,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对安全问题打心底里敬畏。
新势力车企想“弯道超车”,结果往往容易在基础环节上“翻车”。
都说小米学特斯拉,马斯克也是个营销高手,天天在网上“口出狂言”。
但特斯拉好歹有先发优势和核心技术支撑。
而且马斯克现在的心思也不全在汽车上了,人家开始探索宇宙了。
小米呢,在国内竞争异常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前面有比亚迪这样的巨头,后面有蔚小理这些已经站稳脚跟的“前辈”,旁边还有华为这种跨界大佬虎视眈眈。
只学特斯拉的营销套路,却不把产品本身做好,不把用户服务做到位,迟早会被市场教训的。
国内的消费者和国外的不太一样,大家更看重实际体验和口碑。
你宣传得再好,车子三天两头出问题,或者承诺的功能打折扣,消费者很快就不会再选择你了。
所以,小米还是得沉下心来,好好补补课,尤其是在安全、品控和与用户沟通方面,别总想着制造“大新闻”,踏踏实实地把车造好才是关键。
三、危机预案缺失,暴露了“年轻”的代价!
从安徽的事故,到后来的马力限制、碳纤维舱盖争议,小米的应对总是慢半拍,甚至有些手忙脚乱。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恶性事故和宣传失误,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预案。
只想着一炮而红,却没想过万一出问题了该怎么办。
一个成熟的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必须有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
出了问题,如何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如何安抚用户的情绪?
如何与媒体沟通?
如何吸取教训改进产品?
这些都需要提前考虑好,并且进行演练。
小米在这方面,显然还是个新手。
希望这次交的学费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四、新势力造车,咱们普通人买车可得擦亮眼!
这几年新能源车非常火爆,各种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看起来很热闹,选择也多了,但我要给大家提个醒,新势力造车存在不少坑,尤其是那些刚成立没几年的品牌,咱们买他们的车可得多留个心眼。
技术和品控的坑
新品牌成立时间短,和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车企相比,技术积累肯定差很多。
虽然他们宣传说用了很多黑科技,但很多技术都是第一次应用在量产车上,到底稳不稳定,有没有隐藏的问题,都需要第一批用户去当“小白鼠”来验证。
这就像刚学做饭的新手,偶尔能做出一道好菜,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手忙脚乱,不是盐放多了就是火候没掌握好。
所以新势力前几年生产的车,小毛病可能比较多,品控也不太稳定。
今天这儿有异响,明天那儿失灵,虽然不一定都是大问题,但三天两头跑售后也挺烦人的。
更别说像小米这次遇到的,宣传的功能和实际不一样,甚至还涉及到安全问题,那就更麻烦了。
“智能”的陷阱
现在的新车都喜欢吹嘘自己的智能化水平,什么“高阶智驾”“自动泊车”,听起来很酷炫。
但大家一定要记住,现阶段所有的“智能驾驶”都只是“辅助驾驶”!
关键时刻还得靠我们自己!
很多新势力为了抢占市场,可能会在宣传上夸大其词,让大家误以为车子真的能自己开了。
结果一出事,厂家就甩锅说“用户操作不当”。
安徽小米SU7的那起事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
所以不管车子有多智能,方向盘还得我们自己牢牢握着,千万别拿生命开玩笑。
售后的短板
老牌车企的4S店遍布各地,修车保养都很方便。
但新势力很多都是刚刚起步,线下门店和服务网点少得可怜,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
万一车子出了问题,或者需要保养,可能得跑很远的路,既费时间又费精力。
价格的波动
新能源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打得很厉害。
很多新势力为了争取订单,今天刚公布一个价格,明天就可能官降几万,或者推出各种优惠政策。
这让早买的用户很不舒服,感觉自己像被割了韭菜一样。
五、给大家的几句实在话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新势力就没有优点,它们确实给市场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但作为消费者,我们要理性看待,谨慎选择。
我给大家总结了几条建议:
新手司机先观望
如果你是刚拿到驾照的新手,或者对车不太了解,那我建议你,新势力车企头三年推出的产品,先别急着买,等他们的技术成熟了,品控稳定了,口碑变好了,再考虑也不迟。
多参考真实反馈
发布会上说得再好,那都是“卖家秀”。
我们要多看看已经买了车的真实用户的评价,尤其是一些中立的汽车媒体和博主的测评。
他们说车子好,我们也别全信;他们说车子不好,那可得多留意。
安全配置要重视
买车的时候,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配置一定要选好,这钱可不能省!
那些花哨的智能驾驶功能,可以体验一下,但别太依赖,更不能当成自动驾驶来用。
试驾和售后要了解
买之前一定要去4S店(或者体验中心)好好试驾一下,感受一下车辆的操控性、舒适度和智能化水平。
同时,也要问清楚当地的售后服务政策,比如维修网点、保养周期、费用等等。
总之,买车是一件大事,尤其是新势力的新车,更要慎重!
别被一时的营销冲昏了头脑,多看看、多问问、多比较比较,才能买到让自己满意的好车!
希望小米能尽快走出这段倒霉的日子,也希望所有车企都能把消费者的安全和信任放在首位!
我是二妹,咱们每天唠点不一样的,如果喜欢我的话就关注一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