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社会上有点什么大事,比如说制定了个新规、开了个什么培训会,特别是在环保、交通这类跟咱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领域,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这些事到底能不能真正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这次雅安市生态环境局成功召开2025年机动车检验机构执法检查培训会,你觉得这会不会只是简单落实个文件、走个过场,还是说真的能把咱们马路上的“烟囱车”管住?咱们不妨掰开揉碎地聊一聊。
先说这事的起因。这些年,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大家身有体会:大早高峰堵车,路边闻到一股呛人的尾气,头晕脑胀。这要全靠天收,天天下雨刮风清空气,咱老百姓别说健康,说不定连心情都搭进去。于是环保那头得想办法,交通部门也得动起来,这事其实都推不开。“谁来抓?”“怎么抓?”“抓了以后是不是一阵风?”这些问题,你们想过没有?开会是一回事,执行到不到位才是真问题。
这次雅安开了个“机动车检验机构执法检查培训会”,听着挺厉害。现场应该是气氛热烈,专家讲案例,干部做笔记,再加点互动提问。可咱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啥?外面的马路上的污染少了没有?是不是又从纸上谈到纸上?所以,每次我看到这种培训会、部署会,脑袋里反复问:是为了“有个说法”,还是为了“真管用”?你自己觉得呢?培训会上讲得都很好——提高执法水平,严查各种花样作假,怪招层出不穷的“检测黑手段”,对弄虚作假的机构绝不手软。铁腕整治这个词出来,听着都来劲,感觉一抓就灵。
但问题又来了,真有那么铁吗?你家附近有没有见过那些所谓的“尾气检测站”,平时冷冷清清,一到年检快结束,突然汽车排长队。咱不敢说他们全有问题,至少你总听说点“走通道”“技术开灯”“挂红章”这种江湖传言吧?有的人也许没那么走运,开过去压根儿没看出啥问题也能被挑个刺,说你排放超标让你修,然后修了回来又没问题。一圈下来,时间花了,钱花了,心情也给“体检”坏了。这种事,到底是检测站素质不行?还是监管不力?你如果当环保执法队员,你怎么解决?
再说说这次会议最强调的几个点:锚定培训目标,严字当头,层级压实责任。“锚定目标”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不能糊弄,培训就得真学真懂,别光背点文件。可怕就怕有人会上说得挺好,下了台还是嘴皮子动,手脚不动。“严字当头”,这倒抓住了点关键。作假太容易,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就得硬起来。问题是,这么多年各地查下来,不少地方出过系统性作假,说明你抓一阵有用,放几天就死灰复燃。为啥?说白了,还是执法没形成震慑,有的地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地方打完收工,缺长期机制。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年查下来的数据,是不是真管了路上的“排污车”,还是光限于会场、报表、新闻稿?
“压实责任”,这个词听听就让人琢磨,责任真的能落实吗?层层传导压力,有的真的像开会里说的“一盘棋”,上下一心;可实际上,谁家不怕担责任,谁不怕出岔子,最后会不会成了基层队员在一线拍胸脯,而上面只签字盖章?每个环节都有漏洞,只要有这思想,那啥制度都成了橡皮筋。再牛的培训师,教了多少案例,实际到现场遇到个熟人、递包烟,你能保证每个人都铁面无私?关键还是个人心问题。培训再紧,权利再大,得让大家心里装着公正透明,让违法成本真高才行,才能让那些心存侥幸的“浑水摸鱼者”收手。
说到底,这不单是环保执法的问题。这事儿根子上得解决啥?我认为,必须把执法权力关进笼子,出台完善明确的责任追究和激励措施,一方面,该奖的就奖、该罚的重罚,让人没法含糊;另一方面,公民、媒体、社会三方监督得形成合力;推车不动鞭子抽,有人盯着,干部才会怕出事,干活时才动脑筋,制度才不是绣花枕头。
你可能说,哪有那么多监督精力?其实,不难。很多城市都在推政府信息公开、在线群众投诉举报平台,给大家多创造点便捷渠道,让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去举报和建议。尤其是机动车污染,说到底,受害者其实是所有生活在本地的老百姓,你让市民参与到检测流程,比如随机抽检、旁观、评价,形成政府、企业、百姓的“三权互动”,效果就不一样。
说到这,会议上还有个点没明说,却很值得深挖。现在咱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检测方式、监控手段都有了科技加持。可是你想过没?科技再牛,操作者只要肯使坏,还是绕得开——科技之剑不插在关键人身上,就是摆设。很多检测站高高兴兴把OBD、三元催化这些名词写上,实际上还是被动蒙混。那怎么办?实名制、录像留存、全过程可追溯,科技赋能解决人性短板,才是真王道。不然,老百姓永远疑神疑鬼,做得再多都难以服众。
有朋友可能说,这会议上还讲了“部门协作”,要连起公安、交通、环保、市场几股力量。但协作不是喊口号,合作不是写进计划;得拆墙、破格、重组利益,分工不等于分家。否则,环保想管,交通不怕事,工商觉得责任不到头,最后监管成了“三不管地带”,只有会开得越来越多,乱象越来越新。
再者,现在机动车检测和执法有了大数据系统, 有没有好好用起来?流程再透明点,消息推送精准点,把每一次监管留痕迹,查到哪里办到哪里,不说让所有人都满意,起码别让泄洪口子越冲越大。其实我更想问一句,既然全市都在抓,其他地方有没有可学可比、追责到人的机制?你所在城市有没有比这更细致、管用的方法?反正我见多了很多地方,会议开完大家一解散,新闻稿一发,日子照常过;最后,污染依然在、抱怨依然多。
当然我不否认,本次雅安这场培训比走过场强,全程还有专家上阵、现场实训,这比光听理论打开了稻草包。理论结合实操是好事,只不过别就热一阵。回头想想,这些年全国各地天天喊抓机动车排放,问题为什么反反复复地冒出来?根子就是技术与人性博弈中,技术总不能彻底战胜人性。人眼盯人、科技把关、媒体督促三方都齐了,才能让“行善有奖励,作恶有大错”。说白了,这场会的成功,不是会议把知识教了多少,而是接下来,能不能真让天更蓝、空气更新鲜、人民更满意。
最后回归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到底希望环保执法队伍是“年终亮成绩”的样板,还是“天天管实事”的干将?只有制度联动、公众参与、铁腕震慑,才能让那些靠弄虚作假吃饭的人无处藏身。道理其实都懂,关键还是得有人真动真格——一步一步啃下这块“环保硬骨头”。
所以,别让会场的掌声只局限在会场,别让报道的“圆满成功”停留在网上。希望哪天路上多一点清新空气,少一点黑烟尾气,那时候,咱才能说一句:这些会,真没白开!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