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在欧洲迎柳暗花明

编前:在全球汽车工业的版图上,欧洲市场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汽车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尤其是本土车企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品牌影响力,构筑起坚固的市场壁垒。如今,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汹涌来袭,这一传统格局有望被改写。中国汽车企业敏锐捕捉到时代变革的机遇,凭借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迅速崛起为欧洲市场上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当然,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欧盟政策的不断调整、本土车企的激烈竞争、消费者品牌认知的挑战等,都给中国汽车企业带来了诸多考验。但正是在这些挑战下,中国汽车企业不断磨砺自身,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本土化战略为重要支撑,正逐步突破重重困境。从本期开始,“中国汽车破局欧洲”系列报道将深入剖析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破局之路,从政策合规、本土化进阶、技术创新、市场策略等多个维度,展现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拼搏与奋进。

中国车企在欧洲迎柳暗花明-有驾

当地时间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罗夫斯基斯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销往欧洲设定最低价格,取代欧盟2024年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方案。商务部网站近日也指出,中欧双方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并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机制谈判,以及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这意味着中欧贸易争端出现实质性缓和,并为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量。

01

从反补贴税转向价格承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欧围绕电动汽车的博弈,其复杂性远超10多年前的光伏案。如果说光伏是单一产品之争,电动汽车则涉及产业链重构、技术标准主导权之争和地缘政治博弈。中欧双方围绕电动汽车关税的争议可以追溯到2023年。就在2023年9月,中国车企大放异彩的慕尼黑车展刚刚落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将开启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给当时多家欲布局或拓展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浇了一盆冷水”。

欧盟反补贴调查随后于2023年10月启动,中欧双方博弈一直未曾停歇。2024年7月,欧盟开始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17.4%~37.6%的临时反补贴关税,8月小幅调整为17%~36.3%。之后在2024年10月底,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发布,关税最终正式落地,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欧盟对在华生产并出口至欧盟市场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反补贴税,为期5年。

不过,关税的敲定并不意味着中欧双方对话的中断。相比反补贴税,价格承诺机制灵活性更高、可操作性更强。事实上,关税落地前中方曾提议,欧洲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售价不低于3万欧元,以此换取欧盟豁免额外关税,但这一提议遭到了欧盟的拒绝。关税落地后,去年11月,中欧双方在北京开启多轮谈判,当时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曾透露,欧盟与中国正接近就取消加征电动汽车关税达成解决方案,“我们即将达成协议,中国可承诺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在欧盟提供电动汽车”。

据商务部消息,4月8日下午,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围绕加强中欧经贸合作、应对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等问题深入坦诚交换意见。双方同意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始终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在当前形势下,欧中关系保持延续性、稳定性至关重要。欧方愿同中方推进各领域高层对话,深化经贸、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互利合作。”

显然,电动汽车关税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助攻”。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宣布对欧盟汽车、钢铁等加征25%的关税。欧盟对美贸易压力的加剧,促使其寻求与中国合作。就在4月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时表示,中国是欧盟重要合作伙伴,欧方反对单边加征关税,西班牙和欧盟愿与中方加强沟通协作,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在合作基调加深的大背景下,中欧双方围绕电动汽车的争端有望加速得到解决。

中国车企在欧洲迎柳暗花明-有驾

02

电动汽车出口欧洲有望回暖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双方谈判聚焦的价格承诺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曾通过承诺最低出口价,成功避免欧盟惩罚性关税。至于在电动汽车领域,欧盟内部对华态度不一致,法国、意大利等国倾向于加征关税以保护本土产业,德国则更看重与中国产业链的深度绑定。这也是中欧谈判耗时较久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采用价格承诺模式,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电动汽车价格优势明显,欧洲本土企业担心自己的产品在价格上很难与中国车企竞争。JATO Dynamics咨询公司曾经发布这样一份调查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平均零售价约为3.2万欧元,不到欧洲和美国产品的一半,同期欧洲电动汽车平均售价高达6.6万欧元。

与欧洲车企相比,中国车企产品售价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成熟的供应链优势。在中国市场运营的外资车企同样受益于此。以大众ID.3为例,这款车曾因在中国和德国售价差异过大,引发了德国消费者不满。大众集团发言人对此解释道,一是因为中国市场具有生产成本优势;二是该车型所有供应商均来自中国,较短的运输路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使得售价更低。而今,在欧盟看来,通过设定最低价格承诺机制,“既可以维护欧洲市场公平,又为合法贸易创造空间”。双方相当于各退一步,有助于打破僵局。

受去年10月欧盟反补贴税落地的影响,不少中国自主品牌以及合资企业对欧洲的出口量明显滑落。相信中欧双方就价格承诺机制达成协议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将迎来反弹。爱建证券认为,本次中欧谈判的最低价格机制,虽变相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售价,但有望保留中国车企合理利润空间,上汽集团、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前期高附加税生产商或受益。

中国车企在欧洲迎柳暗花明-有驾

03

中国车企本土化不断提速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欧洲是一个无法舍弃的重要市场。在燃油车时代,欧洲市场门槛较高,中国车企难以进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到来,中国车企开始发力,进军欧洲市场的车企越来越多。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掌握了先发优势,产业链相对完整。无论是‘三电’,还是智能化产业链,都是欧洲传统车企所不具备,或者说相对欠缺的。整体来看,我们具有更强的产品竞争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品牌方面,欧洲用户对本土品牌忠诚度较高,但随着消费者逐渐体验我们的产品,包括产品的科技感,通过口碑传播,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乐于接受中国车企的产品。”

不过,与此同时,纪雪洪指出:“欧洲车企也在推进数字化变革,加快推出新能源汽车。未来,中国车企在欧洲机会不小,但也会面临欧洲传统车企的强有力竞争。”事实上,包括雷诺、大众集团等在内的多家车企都已经或计划在欧洲推出低价电动汽车。例如,雷诺计划2026年推向市场的Twingo E-Tech售价将低于2万欧元。

面对欧洲车企的竞争,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正在通过本土化建厂、技术输出等多种模式,推进在欧洲市场的布局。以比亚迪为例,其已经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布局工厂。奇瑞与西班牙车企EV MOTORS合作,接手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原日产工厂,以“奇瑞技术+EBRO品牌”为核心实现本土化生产。零跑汽车也有意通过合作伙伴Stellantis集团的欧洲工厂来实现本土化生产。此外,旗下品牌名爵在欧洲颇为畅销的上汽集团,也已决定在欧洲建厂。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政策环境变化,中国车企开始向生态链构建方面转型。其中,在销售网络方面,积极在欧洲各地布局展厅与经销商。例如,名爵品牌在欧洲多个国家设立了销售门店,提升品牌曝光度与产品可达性。蔚来在欧洲设立换电站、体验中心等,尤其是体验中心成为用户与品牌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比亚迪在德国收购经销商,增强在欧洲市场的自主权。

而今,随着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贸易谈判的推进,如果能用价格承诺机制替代现行关税,那将为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创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推动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实现更大发展。

文:张冬梅 编辑:万莹 版式:王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