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折戟也要转手?四万大洋的前舱盖成烫手山芋,小米撂话:给您改刀的机会!”
奇了怪了,这年头儿,谁不盼着新车早日落地?
怎么还有人赶着把预定的“角儿”往外推,还搭钱?
事情是酱紫的,小米SU7 Ultra,那款号称性能猛兽的狠,最近有点儿“露馅儿”。
原本吹上天的碳纤维前舱盖,被车主们扒了底裤,发现没那么灵光。
这下,准车主们炸锅了,吵吵着要退货。
说实话,四万多大洋的选装费,可不是毛毛雨。
雷总还在微博上摇旗呐喊,说这玩意儿能“双风道直通轮毂,助散热”。
结果呢?
有位老铁做了个烟雾测试,气流压根儿不按套路出牌。
这感觉,就像你砸锅卖铁买了台“AI”吸尘器,结果它只会瞎撞,毫无章法。
小米的回应也挺玄妙,说之前“措辞不够精炼”,然后抛出个“限时换装”的方案。
翻译过来就是:还没提车的,可以换回普通舱盖;提了车的,送你两千积分,当是“压惊费”了。
可关键是,这“限时”也忒短了吧?
就给您一天多时间掂量,换不换?
而且,换了就得重排,现在提车都奔着七个月去了,这一等,黄花菜都凉了。
这就有些意味深长了。
一边厢,消费者觉得被“涮”了,砸了血本,结果买了件“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另一边厢,小米的回应,似乎没完全站在消费者那边。
这就像,你点了份豪华便当,发现少了块排骨,店家说给你打个折,但排骨愣是不补。
可能有人会问,干嘛非要退车?
不就一个舱盖吗?
其实,这事儿背后,是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崩塌。
毕竟,买车不是买白菜,几十万的东西,谁想当冤大头?
往深了说,这事儿也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
现在都喊“用户至上”,但啥是“至上”?
不是耍嘴皮子,而是要把消费者的需求当回事儿。
宣传时,别信口雌黄,实际效果却拉胯。
否则,早晚要栽跟头。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事儿小菜一碟,毕竟小米SU7现在还“千金难求”。
但别忘了,市场瞬息万变。
今天你“爱理不理”,明天可能就“高攀不起”。
归根结底,消费者要的,不单单是车,更是一份尊重和诚意。
这诚意,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产品和服务挣来的。
就像李阳,那位宁肯亏钱也要转单的准车主,他当初也是冲着小米SU7的名号去的。
但现在,他只想赶紧“脱身”,换个让自己踏实的选择。
这或许才是这出戏最值得咱们寻思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