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7万辆小鹏P7+因转向失灵被召,官媒点名

超4.7万辆小鹏P7+因转向助力失效被召回,安全隐患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此次召回数量高达47490辆,涉及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全部小鹏P7+车型,自2025年9月15日起实施。问题根源在于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导致信号波动,进而触发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严重时将导致转向助力完全失效。在高速行驶或紧急变道等关键场景下,方向操控能力的突然丧失,无疑极大增加了事故风险。尽管小鹏汽车承诺为所有召回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转向机总成以消除隐患,但这一迟来的举措已难以平息车主与公众的质疑。

早在今年6月,便有大量P7+车主在网络平台集中反馈车辆出现方向助力异常甚至丢失的情况。部分车主反映,在未事先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其车辆被售后服务中心对转向机接口处进行打胶处理。更有用户发现,部分新车出厂时该部位已存在胶状物封堵。这种“打胶”操作被普遍视为临时性修补手段,而非根本性解决方案。事实上,从5月起,小鹏已悄然在生产环节启用新版转向机,侧面印证了早期设计或装配流程中存在系统性缺陷。然而,企业并未同步启动召回程序,反而通过OTA远程升级隐藏故障提示、延缓部件更换节奏等方式,试图控制问题曝光范围。这种做法被新华网深度报道质疑为“一边隐瞒缺陷,一边更换部件”,涉嫌规避法定召回责任,削弱了消费者对品牌诚信的信心[新华网报道]。

超4.7万辆小鹏P7+因转向失灵被召,官媒点名-有驾

从商业运营角度看,小鹏汽车近两年正经历显著的经营改善。根据其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至17.3%,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汽车销售毛利率更是达到14.3%,较去年同期增长7.9个百分点[小鹏汽车财报]。净亏损持续收窄,由2024年同期的12.8亿元降至本季度的4.8亿元,一季度亏损为6.6亿元,财务表现趋于稳健。公司管理层已公开预测,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标志着其从“烧钱换市场”向“健康盈利模式”的转型初见成效。与此同时,销量数据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5年8月,小鹏汽车单月交付量达37709辆,同比增长169%[乘联会销量统计],创下历史新高。其中,MONA M03车型交付量突破15000辆,成为拉动销量的核心力量;G7车型累计交付破万,G6环比增长11%。全新小鹏P7于8月27日上市,仅用7分钟大定订单即破万,刷新品牌新车预售纪录,总交付量也已跨越16万辆大关。

然而,销量与利润的双增长,并不能掩盖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暴露出的裂痕。此次P7+大规模召回事件,恰恰发生在品牌势能上升的关键节点,其影响远超单一车型的技术缺陷本身。它揭示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部分新势力车企可能为抢占市场份额而压缩研发验证周期、简化品控流程,最终导致“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局面。转向系统作为关乎行车安全的核心部件,其设计与装配容不得半点马虎。即便后续补救措施到位,但消费者对品牌可靠性的心理预期已被动摇。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机械结构与电子控制系统深度融合,任何微小的软硬件缺陷都可能被放大为严重安全隐患。此次事件中暴露的“打胶治标”“OTA掩耳”等应对策略,反映出企业在危机管理上的短视与被动。

超4.7万辆小鹏P7+因转向失灵被召,官媒点名-有驾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一款电动车不仅是选择一种出行方式,更是对品牌长期服务能力与安全承诺的信任托付。小鹏P7+作为品牌旗舰轿车的升级之作,承载着技术标杆与形象代言的双重使命。然而,当用户驾驶着价格不菲的智能座驾,却要担忧方向盘是否会突然变重甚至失控时,所谓的“智能出行体验”便成为空中楼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官方已启动召回,但仍有部分车主担忧更换转向机总成是否能彻底根除隐患,毕竟故障成因涉及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这可能与线束布局、接插件选型、装配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若仅更换总成而不追溯并优化上游设计与制造流程,未来其他车型或批次仍存在重演风险。

超4.7万辆小鹏P7+因转向失灵被召,官媒点名-有驾

从行业视角审视,小鹏此次召回事件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随着年交付量迈入百万级门槛,新势力车企必须完成从“创业公司”到“成熟制造商”的角色转变。这意味着不仅要追求销量与市值的增长,更要建立与之匹配的质量管理体系、供应链管控能力和透明的用户沟通机制。召回本身并不可怕,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用户安全的正当途径。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试图掩盖问题、拖延应对的侥幸心理。对比传统车企历经数十年建立的召回文化与流程,部分新势力在面对缺陷时仍显露出经验不足与治理机制缺失。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强化对缺陷线索的监测与问责力度,确保召回制度不被变相规避。

超4.7万辆小鹏P7+因转向失灵被召,官媒点名-有驾

长远来看,小鹏汽车若想真正实现“单季盈利”乃至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质量置于与销量同等甚至更高的战略位置。技术迭代可以激进,但安全底线不容妥协。此次4.7万辆规模的召回,既是危机,也是重塑用户信任的契机。唯有以更透明的态度面对问题,以更彻底的措施根除隐患,以更完善的体系预防风险,才能让“智能”真正服务于“安全”,而非成为掩盖缺陷的遮羞布。对于正处在淘汰赛关键阶段的中国新能源车企而言,每一次方向盘的稳定转动,都是对品牌生命力最真实的考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