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最近车市这行情,跟坐滑梯似的,刺激不?前两天老铁还寻思着咬咬牙,搞辆合资代步,转眼就跟我嘀咕长安逸动直接“跳楼价”——3.99万。我当时差点没绷住,这厂家是玩儿命呢,直接把价码砍到脚脖子了。
要我说,这事儿细琢磨,挺带劲儿。一头儿,大伙儿嚷嚷着“捂紧钱袋子”,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儿花;另一头儿,又撺掇着搞辆车,撑个场面。这俩诉求一搅合,就捯饬出了这种“白菜价国民车”。
但你捋一捋,这“国民车”真是天上掉馅饼? 我瞧着悬。
厂家也不是散财童子, 没毛利的事儿,谁干?这么“跳水”式降价,指定有猫腻。坊间传言是为了清库存, 毕竟眼下新能源车才是香饽饽,传统油车不好出货了。也有人说是为了抢滩低端市场, 毕竟还有一拨子囊中羞涩的消费者, 指望着廉价车“续命”呢。甚至还有“阴谋论”说是为了搅局,先把水搅浑了,再浑水摸鱼。
这几款说辞,我觉得都有点意思。但更深层的原因, 估摸着还是汽车市场的“内耗”太凶猛了。大厂小厂都在玩儿命降维打击, 试图在残酷的竞争里苟延残喘。
话又说回来, 这降价对咱们老百姓来说, 是福是祸?摆在明面上看, 肯定是好事, 掏更少的银子, 搞到一辆差不离的车。但拉长了看, 指不定是甜蜜的陷阱。你琢磨啊, 厂家都“血亏”吆喝了, 还能好好搞研发,好好做售后?
而且, 这种“割喉”式竞争, 容易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大伙儿卯足劲儿降价, 结果谁都捞不着好处, 末了只能减配,砸品质。到时候,消费者买到的可能就不是“国民车”, 而是“闹心车”了。
说来也巧, 我有个发小就栽了跟头。他图便宜弄了个号称“性价比天花板”的国产车, 结果开了一年,幺蛾子不断, 恨不得天天泡在修理厂。最后只好忍痛割爱, 换了辆贵点的合资车。
这事儿也让我悟出一个理儿, 买东西不能光瞅价码, 得看成色、看服务。尤其是买车这种大宗消费, 更得掂量着来。
当然, 我也不是说长安逸动不行。毕竟, 3.99万的定价搁那儿摆着, 确实够撩人。但我觉得, 各位在掏腰包之前, 还是得盘算清楚, 自己到底要啥, 这辆车能不能对症下药。
这让我想起前些年流行的“共享单车”。刚冒头的时候, 大伙儿觉得共享单车真给力, 随用随停, 费用还低。但后来呢?各种乱象丛生, 肆意毁坏, 共享单车几乎成了城市的疥癣。
这事儿说明啥?说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 大家往往不待见。而且, 如果缺乏有效的管束和维护, 再好的东西也得被糟践。
所以, 我觉得, 对于这种“白菜价国民车”, 大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戒备。别一窝蜂似的抢购, 更别把它当成薅羊毛的机会。而是要把它看作一件寻常商品, 仔细权衡它的优劣, 再决定是否纳入囊中。
话说回来, 汽车行业的这场“内卷风暴”, 其实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焦灼和内卷。大伙儿都在拼命追逐更高的效益、更低的成本, 却疏忽了品质、服务以及人情味儿。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慢工出细活”。有时候, 缓一缓脚步, 精耕细作, 反而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玩意儿。
所以, 我觉得, 汽车厂商在力拼低价的同时, 也要兼顾品质和口碑。消费者在追求性价比的当口, 也要保留一份理智和耐心。唯有如此, 才能让车市走得更稳, 才能让大家真正开上物超所值的“国民车”。
这“国民车”最终能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至少, 它给我们抛出了一个议题, 让我们重新审视价格、品质、需求之间的权衡。而这, 或许比捡到一辆便宜车更有嚼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