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这玩意儿,咱中国人应该没有谁会感到陌生。上下班、接送娃、买菜赶集、送外卖……你看哪个大城市的街头不是呼啦啦一片电动车?要说它方便,确实比地铁公交灵活,比开四个轮的省心、便宜。可是吧,人多了事儿就多。最近一阵,大城市纷纷整顿电动车,什么查假牌照、禁改装、区间测速、限速15公里/小时,一下子成了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要说为啥要整顿,真是不得不让人琢磨:这管理到底是为了谁好?老百姓用着方便的家伙就要被管得死死的才算安全吗?还是说有点“矫枉过正”?
这两年,电动车数量是蹭蹭往上涨,跟蘑菇似的,大街上随时都能看到一排一排的电驴子挤在那儿。可是你发现没有,电动车出了事,街上闯红灯、逆行、带人飚的,的确不少见。市面上接二连三的电动车事故,说轻点影响交通,说重点直接威胁人命。所以有关部门出来整顿也不是说没有道理。可咱得问,这些出问题的,真是因为“车太快”吗?真是因为“重量超标”吗?真就全靠罚款限制就能公平解决吗?
再说,现在搞这“3大违法”整治:牌照造假、非法改装、马路炸街。我只想问,政府部门之前怎么就不查不整?难道以前这些事看不见吗?要整顿也不是不可以,但“查假牌”、查超重、查限速,查着查着就变成了罚款的数字游戏。那问题来了,难道把电动车限速限得和“小灵通”一样,城市交通就能井然有序?你让我在15公里每小时的电动车上走非机动车道,那还不如步行快呢。尤其有的人家住偏远地带,地铁公交还不到的地方,电动车限速,通勤效率是妥妥搞砸了。比如在上海,区间测速一出,就是用俩摄像头盯着非机动车道——算你平均时速,超了就是一张罚单。但问题真能靠这么点“小聪明”解决吗?
再聊聊这非法改装。说电池加大、限速解锁都是危害交通安全,那有没有想过,市面上很多原厂的电池续航本身就差,车子过一阵子骑不远,用户自然想动动歪脑筋。而且现在买电动车都怕买到“缩水”版,于是去店里问有没有“更厉害的配置”。这其中还有店家推波助澜——本身卖不掉的超标车、加大续航版,稍微动点手脚,被说成“为人民服务”。消费者有需求,商家敢蒙混,政策一收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不就陷入“猫鼠游戏”了?
关于用秤测重量这一招,刚出来时我真有点乐,电动车买回来,要像买西瓜一样“过磅”,不超55公斤才算合格。你说执法人员真要现场给几百上千辆车一个个称,还不忙晕?而且这个标准到底合不合理,咱也得打个问号——普通人谁有时间琢磨这个细节?只要不是改得太离谱、危害别人安全,真的需要一刀切吗?
再说罚款,以前老司机都清楚,交警抓机动车,很多时候是“以罚代管”,搞指标。电动车也是一样,低头来一波“高压整治”,数据好看,收上来的罚款不少,可真执行到老百姓身上有多少人理解?一边说是为安全,一边让人觉得是添堵。你指望15公里/小时能减少事故吧,也不是多大的道理。骑车的人要是规矩,25、公路甚至35未必闹事,骑车本身不守规矩,让你骑到10公里照样出事。
到底该怎么破?你看这几年欧洲、日本玩电动车的也不少,谁见过大规模拿限速过秤、罚款、查牌来解决问题?他们更多是搞路权分类,车道分真清楚。比如说有规范的非机动车道,行人不用跟电动车抢道,做到了人车分流,那么即便电动车跑得快点也不用天天担心撞到人。咱们国内很多城市是怎么修的?非机动车道跟机动车道就是一道虚线,有的变成停车场,有的直接被占掉,骑电动车是“走进死胡同”才是真的危险。你整顿归整顿,道路配套、标线、隔离、指示都不到位,结果必定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讲真,治理电动车老百姓并不排斥,甚至欢迎。换个角度看,大家也不想满大街乱飞的怪兽、炸街,毕竟城市生活需要秩序。但啥叫治理到点儿上?政府得琢磨琢磨,别光靠罚单和限制把老百姓赶向更大的不便。如果非要治,先问问这是管理谁——是要治商家售假、违规,还是要卡普通百姓的出行路?你电动车本身合不合规,是不是该从源头“把关”,比如厂家生产必须过关,经销商必须透明,而不是买来还得拆半个车检查一遍。
再有,一刀切的速度限制说到底并不科学。交警和政策制定者未必要亲自上路体验,但起码也得了解一回什么叫堵车、什么叫远距离通勤、接送孩子赶时间是什么滋味。15公里这个数字放在郊区,那是真的“慢如龟爬”,谁家生活那么宽裕,天天能早起半小时?我们不反对给电动车设限,也知道速度太快容易出事,问题在于不能违背实际按政策照搬。定个范围,比如有的拥堵路段限一下,有的通畅地带可以宽宽松一点,这样新规才能让人“服”。
治标不如治本,电动车问题是一道社会治理的“综合题”。得先搞清楚谁是主要违法者,该治就治谁,不合规就处罚谁。不能因为一小撮飙车党,就让所有人通勤都要掏50块罚单当“买路钱”。至于那些真心把车改到“飞起来”的,交警查到了真该重罚——你既影响安全,也带坏风气,这个道理谁都理解。
多说两句,老百姓什么时候最反感治理?不是政策严,而是政策“非理性”。大城市人多事杂,管理当中“人性化”才是最高明的。你可以多花功夫查养路费、路权分配、商家合规,搭建管理平台,但别用简单粗暴的死规定绑住每个想省点时间、省点力气的普通人。到最后,电动车的“新国标”要不要出,不如说“新管理”有没有用,每个政策出炉前都该让普通人感受到公平和合理,而不是单纯防住一头、漏掉一片。
就像前阵子北京查电动车,央视一曝光又是“全民大抓捕”——风头过去后,大家依然各走各的。只能说问题没解决,反而更加剧市民和管理部门的对立情绪。最怕什么,最怕弄成一种“只限不疏”的死管理,表面上看风声鹤唳,骨子里漏洞照旧。
想想上次滴滴烧钱补贴人人有车骑骑,最后管理一刀切,私家车、司机收入都闹腾一圈。再对比现在电动车翻花样搞整顿,治理大方向没变,但“方式方法”要适合人性,适合社会。要不然,明天电动车没了,也许会有别的代步方式卷土重来,到头来城市治理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电动车不是城市的敌人,恰恰是许多人赖以生存的小确幸。整顿要整在刀刃上,腾出更平等、更安全的出行环境给老百姓,这才是所有动作背后的“本心”。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查得更严”、罚得更多,而是让大家过得更顺畅、更安稳。而这,才是“城市管理”要努力达成的底线。而不是把人、把车都逼到角落——那就说明政策还远远没到家。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