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上个月在小区遛弯,碰见邻居老王推着辆崭新的崔克公路车。这要搁去年,老李肯定得凑上去夸两句,毕竟那会儿这玩意儿可是妥妥的身份象征。可这次他愣是没吭声,因为他自己前年花3万8买的闪电,现在二手市场1万8都没人要。你说这事儿闹的,买辆车跟炒股似的,一不留神就被套牢了。
要说这公路车的行情,变脸比翻书还快。2020年那会儿,大伙儿都憋在家里没地儿撒欢,骑车突然就火了。什么崔克、闪电、捷安特,平时看都不看一眼的牌子,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那阵子去车行看车,不加价根本提不到货,跟买房似的还得托关系走后门。
我有个朋友圈认识的哥们,在金融公司上班,2021年狠心买了辆崔克Madone,花了快4万块。拿到车那天,他发了十几条朋友圈,配的文案都是什么“追风少年”“自由万岁”之类的。底下评论那叫一个热闹,点赞的转发的,好不风光。可你猜现在咋样?他那辆车放在地下车库半年没动过,落了厚厚一层灰,想卖吧,挂了俩月也没人问价。
这股风来得猛,散得更快。疫情一过,大家该上班上班,该聚餐聚餐,谁还有那闲工夫周末起大早去郊区刷圈?再说了,玩腻了呗。今天骑行明天滑雪后天露营,中产阶级的爱好就跟走马灯似的,转得飞快。公路车就这么被抛弃了,从神坛跌到了仓库角落。
更要命的是,当初看骑行火爆,啥人都往这行里挤。2023年那一年,新注册的自行车企业直接翻了一番还多,全国加起来快350万家了。这还不算完,配件厂、组装厂、销售商,整条产业链都在疯狂扩产能。结果呢?等货生产出来,市场早就饱和了,到处都是压不动的库存。
日本那个禧玛诺,做自行车变速器的老牌子,仓库里堆的货能卖大半年。捷安特和美利达更惨,库存率都快接近一半了。这么多货砸手里,能咋办?只能降价呗。降价还不够狠的话,就继续降,降到你怀疑人生为止。云南昆明那边有些车型,直接打了五折往外甩,这哪是卖车,简直是清仓大甩卖。
国外也没好到哪去。英国有个挺大的自行车电商平台,叫WiggleCRC,就因为库存积压太严重,资金链断了,直接宣布破产。这事儿当时在骑行圈里炸了锅,毕竟那可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平台,说倒就倒了。
国产品牌这时候可就逮着机会了。你想啊,那些国际大牌降价降得心疼,国产厂家本来成本就低,打价格战根本不虚。喜德盛有款AD350,价格没怎么变,配置却偷偷升级了。什么桶轴、轻量化轮组,以前得加钱才能配的东西,现在标配就给你装上。整车重量才9公斤多点,骑起来那叫一个轻快。
瑞豹也不甘示弱,推出个Super Al型号,4000块钱不到就能拿下。你对比一下那些动辄上万的大牌货,配置其实差不了多少。这下大家才恍然大悟:合着之前买大牌车,一大半的钱都交了智商税啊!那个LOGO到底值不值几万块钱,心里跟明镜似的。
最尴尬的就是那些去年刚买完高端车的人。你说他们亏不亏?亏得裤衩都要当了。以前骑着崔克出门,那回头率不要太高,拍照发朋友圈底下一堆人羡慕。现在呢?同款车降了一万多,再发骑行照都不好意思配文了。有人调侃说,现在能证明自己有钱的唯一方式,就是承认自己买贵了。
我有个发小,前年跟风买了辆闪电,当时信誓旦旦说要坚持骑行减肥。结果骑了不到三个月,车就扔家里吃灰了。前阵子他想把车处理掉,发到二手平台上,标价1万5。你猜咋样?半个月过去了,只有两个人来问价,还都是砍价砍到8千的。他气得把帖子都删了,说宁可放家里当摆设,也不能这么贱卖。
其实仔细琢磨琢磨挺可笑的。那些真正爱骑车的人,压根不在乎骑的是啥牌子。你看外卖小哥,一天骑一百多公里,车也就两三千块钱的入门款,照样风里来雨里去。还有些年轻人,花六七百块买辆二手车,就敢骑着去西藏。人家图的是沿途的风景和那份自由,不是装备有多高级。
反倒是那些穿着千把块钱骑行服的“周末骑士”,骑行装备是一套接一套地换,真正骑行的里程可能还没开车去咖啡馆的距离远。买车不是为了骑,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为了在饭局上有得吹。这不就是典型的买椟还珠吗?
现在的消费心理也挺分裂的。嘴上喊着要支持国货,可打开购物APP,搜的还是崔克闪电的测评。买大牌怕降价被坑,买国产又怕被人看不起。这种纠结劲儿,活脱脱把自己折腾成了双重人格。
国产品牌也不是完全没问题。今天升级配置明天调整定价,刚买完的老用户转眼就发现自己买亏了。这种操作多了,谁还敢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大家都学精了,宁可等等看,也不愿当冤大头。
说到底啊,这次价格大跳水,跟行业本身关系不大。真正崩的是那个泡沫——大家以为骑上万元车就是进入了某个圈子,就是身份的象征。可现实狠狠打了脸:最值钱的不是碳纤维车架,是那张薄得跟纸似的面子。
前几天在绿道上碰见个骑共享单车的小伙子,一路超过好几个骑着高端车的人。我当时就在想,骑行这事儿,本质上就是人和路和风,跟车贵不贵其实没啥关系。那些真正享受骑行的人,骑啥都开心;而那些为了面子买车的人,再贵的车也骑不出自由的感觉。
这波行情崩盘,其实给所有人上了一课。消费不是攀比,买东西得问问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而不是别人有没有。公路车是工具不是身份证,骑得开心比骑啥车重要得多。那些花大价钱买来的虚荣,到头来不过是一地鸡毛。
等哪天大家都想明白了,不管骑的是崔克还是喜德盛,是万元车还是共享单车,只要能享受骑行的快乐就行。到那时候,公路车市场或许才能真正健康起来。真正的自由啊,从来不在朋友圈的点赞数里,也不在车架的碳纤维含量上,就在你骑车时风吹过脸颊的那一瞬间。
你身边有没有人买了公路车现在闲置在家的?或者你就是那个买贵了还不好意思说的人?来评论区聊聊,看看咱们到底有多少人交了这波“面子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