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到智界S7的市场遇挫,总有人将责任归咎于奇瑞汽车。
毕竟,赛力斯在打造问界品牌时倾注了全部资源,才收获了显著成功;而奇瑞对华为的合作似乎并未全然信任,这也使得智界S7的市场表现不如预期。不过,在近期的成都车展上,奇瑞的态度似乎出现了转变。在预热智界R7时,品牌宣称此次将投入全部精力推进项目。
尽管奇瑞强调“全力以赴”,但这番表态是否只是场面话,目前还难以判断。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为何奇瑞始终不愿全身心投入智界品牌的打造?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个原因在于,奇瑞自身规模庞大,无需孤注一掷
简而言之,赛力斯与江淮等车企早已处于市场竞争的边缘地带,当华为伸出合作橄榄枝时,它们必然会牢牢抓住这一机会。因此,在与这些车企的合作中,华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这种依赖并非单向——华为虽然具备技术优势,但自建生产线需要巨额投入,直接利用赛力斯的现有产能,能够大幅降低成本。双方需求互补,问界品牌便由此诞生。
奇瑞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以今年8月的销量数据为例,其单月销量达21.29万辆,位居全国车企第二。对于这样一家头部车企而言,放弃自身主导权、完全依附华为造车显然不现实。因此,在与华为合作推出智界S7的同时,奇瑞同步推出了定位高度相似的星纪元ES。然而尴尬的是,两款车型均未达到预期市场表现。
在两款车型遇冷后,奇瑞曾于今年4月强调智界为“第一战略项目”,但这与近期“全力以赴”的表态如出一辙——都是在新车发布节点释放的积极信号。从实际战略布局来看,奇瑞是否真的将智界置于核心地位?恐怕并非如此。这一点,从奇瑞的技术路线中便可窥见端倪。
第二个原因是,奇瑞正效仿比亚迪的技术路径
作为以技术见长的车企,奇瑞的发展路线明显在借鉴比亚迪的模式。以捷途山海T7为例,其搭载的矢量四电机系统不仅具备防爆防弹功能,甚至支持水陆两用,这一设计直指比亚迪仰望U8。此外,奇瑞年初便透露,将推出代号X的百万级SUV与代号E08的百万级MPV——这类高端车型的技术一旦落地,其下放的技术足以支撑中低端产品的竞争力。正如比亚迪将仰望“易四方”技术简化为“易三方”供腾势使用。
尽管目前星纪元系列表现欠佳,但凭借后续技术储备,奇瑞完全具备翻身的潜力。不过,矢量四电机等核心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实现量产。在技术成果落地前,与华为合作不失为一种“ Opportunistic(机会主义)”策略:若智界成功,奇瑞可坐享其成;若项目遇挫,待两年后自有技术成熟,仍能抢占市场。
但也有人质疑,奇瑞在项目推进中似乎始终缺乏专注度。事实上,“重研发、轻运营”一直是奇瑞的固有风格,并非仅针对智界品牌。
第三个原因是,华为在“四界”布局中也未倾尽全力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并非唯一未投入全部资源的合作方,华为同样面临精力分散的问题。除智界外,华为还需兼顾问界、享界、傲界,近期更与长安联合推出“亲生”品牌阿维塔。如此庞大的合作矩阵,即便对华为而言也难以全面兼顾。
从长远来看,这一模式暗藏诸多隐患:
- 为避免内部竞争,华为对各品牌的车型定位进行了区隔(如问界主打SUV、智界聚焦轿车、傲界专攻MPV),但未来是否会出现产品线重叠?华为能否持续为奇瑞提供全力支持?这些问题都存在不确定性。
- 华为在合作中更注重强化自身技术标签。以智界S7发布会为例,其重点宣传的华为ADS 3.0技术,同样应用于赛力斯、北汽、长安、江淮等合作车企的产品中。这种“技术共享”模式,难免让合作方产生“为他人做嫁衣”的顾虑——若你是奇瑞决策者,恐怕也难以接受。
本质上,这种合作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仍是华为:只要技术口碑树立,便可不断拓展新的合作品牌。在此背景下,奇瑞自然不愿投入过多资源为华为“背书”。
综上来看,作为全国销量第二的头部车企,奇瑞的底气来自两方面:一是无需像赛力斯、江淮那样依赖华为技术,二是已规划清晰的自主技术路线。因此,其与华为的合作更像是一种“试水”行为。更关键的是,华为在多品牌合作中难以对某一车企特殊倾斜——例如享界S9上市不久便需筹备智界R7的发布,如此密集的产品节奏下,华为的技术储备能否持续支撑市场期待?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华为还是奇瑞,在智界项目中都难以真正“倾其所有”,这也让智界的未来充满变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