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智界X9的最新谍照,心里就先打个问号——你说,华系的MPV能走多远?这个车看起来就像R7的家族胖弟弟,尺寸比我家那台滨州大巴还要壮实。估算宽度至少1.95米,长度2.9米(这不一定准,但大概在这个范围里调)——家庭用车越大,越是给人一种我家后院没地方的感觉。
我一朋友是售后,有天跟我吐槽:你开这么大车,停车位都得预约,油耗也贵。我问:大概一百公里能跑多少?闹钟都得算着点。他估算,30升油满载,百公里油耗在12-15升(估算/样本有限),就折算油钱,一公里1.2到1.5元左右。心里暗叹:咱们这连城的平均收入,也就挣个三五千,开个大MPV,想想就是个负担。
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这类大车的噱头,有时候就是个宽。你能想象,坐在后排,居然还有独立空调和屏幕?像在家里看电影一样,但实际上,搞到还是要照料的实用性——每次去超市,倒车入库都像在玩方块。对比起同价位的豪华MPV,比如某品牌的7座,X9的差别在于:它房子越造越大,空间越大,但细节打磨不一定能跟得上。也就是说,里面的材料和做工,可能还得远看挺好,近看糙。我倒觉得,华为的鸿蒙座舱如果做好门面,确实能带来差异化——但技术真正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要么就是,人多了座位,屏幕多了点,要么就是智商税。
说到做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款国产品牌的SUV,价格不到20万,但内部用料的人造革居然跟十年前一样;咱们消费升级太快,但不代表车厂跟上了。
有个问号一直没解,就是:华为和一堆供应链大佬搞的鸿蒙座舱,真能在MPV里拿出多大的题材?我猜,大概也是复刻很多智能车的模块,是的,大部分还是用料+造型。它的好处,就是可以用软件把车纳入智能家居中,可设想的场景很多——我可不可以在家门口,用手机点一下车门就能自动打开?这个能不能也不一定可以,但,我怎么觉得,确实挺有想象空间的。
另外同价钱/同类的脑海对比,我估算,别的车大概能多拉个二三十个ml(估算/样本少)容量,或者多装一两个人,而X9则偏向于豪华的空间感。但空间越大,能容纳的人也越多,但调配的用料和设计,成本在那摆着。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鸿蒙座舱具体能解决啥用户痛点?除了颜值和屏幕炫酷,实际用起来,能带来多大不同?我偏偏想到,用户其实最在意的,是:这个车是不是用得顺手,省心?我见过一些MPV,车内操作繁琐得要命,找个按钮都要找半天。
顺带一提,修理工那天跟我抱怨:这新能源车啊,要么电池一拆就是大动干戈,要么用料屎一样。我心里就纳闷,华为插手这个业务,能不能解决这些油耗太高、维修麻烦的硬伤?毕竟,华为不光是软硬结合的高手,也是个创新型公司。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用料用心才是真的关键。要不然,不用多说,市场上很多数码功能堆砌的车,最终还是折腾在稳定性上。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MPV,会不会变得更像移动的家庭中央?除了空调和娱乐,可能还会加入健康监测、学功能。司机睡着了,车能提醒他——(这段先按下不表)智能化这个事儿,还得靠硬件和软件组合,光虚在屏幕角落,未必能带来革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的一行字:预计X9的售价会在70-80万元区间(这当然是猜测,市场上没有确切消息),这价格一出来,很多人就会想:买不买?毕竟,别的品牌的豪华MPV都可以买到手,这又让我想,是不是性价比才是王道?那会不会爱买车的人更多?或者,是不是宁愿多等一年,价格再下来?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旭日东升的MPV,它的技术壁垒到底在什么地方?是造型、空间、还是那块鸿蒙大屏的密码?很难说,也许技术壁垒并不在硬件,而在怎么用得顺手。有时候,这就像你手上那个老款的运动手表,用了十年,虽然功能单一,但用着顺手。
硬要我猜,鸿蒙座舱的是多拼软件多拼调教。它能不能把车像手机一样,个性化、定制化?这才是差异化卖点的未来方向。技术的美好,终归得落到普通用户手里——是不是每次一上车,就有点家的感觉?还是那样的座椅、那样的味道,才是最舒服的。
我不敢说未来一定会怎样,但我宁愿相信,至少在这个价位上,设计与技术一定不能差。比如那次遇到一个推销员,他说:一台车,六七十万,跟买一双名牌鞋似的,逛街、试穿、考虑。我信这个逻辑,但我更在意,买完车,能不能用得安心。
和你聊到这,突然想:其实汽车,除了看得见的空间和颜值,最实的还是那点感受。那辆车坐脚底的感觉,方向盘的弹性,刹车的反馈……(这段先没细想过)可能,未来还会变成一种触感+惯的融合。
而且,市场上不同品牌的竞争,都在试图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制造一些买点。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师说:你们这些车厂,产品就是个expensive家电,要用得顺手,你会常用。这让我挺难过:我们花了几十万,最后还是要靠惯去甄别。那一个能让用惯了的用户,觉得这车变得更好用的,才是真厉害。
可摸的、感受的、真正用得顺手的体验,才是最后的王者。问界这个东西要不要期待?大概还得看它能跑多快,耐用多久。不然再漂亮,都是浮云。
我突然有点想知道——在这款车的规格单之外,用户最在意的究竟是什么?而我们这些看车、试车的,是否也在变成苛刻的雕塑工,只给自己制造完美的幻想?说到这,我真得去找个座椅坐会儿,感受一下这未来用户的期待。你会不会被开车时那细微的感觉牵动?还是说,就算是再智能的座舱,也跑不掉手柄的温度和座椅的包裹?
嗯,也许有一天,车就像手机一样,变成一块记忆碎片,每天都在惯中刷新。只是不知道,这个趋势,到底会不会让我懒得开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