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件不大不小的事儿,挺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聊一聊。
说的是吉利汽车,因为一个听起来特别小的问题,要召回超过四万六千台缤瑞汽车。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多大点事儿啊?
不就是一个机油盖子嘛,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
但要是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就会发现,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一点都不少,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个车主的钱袋子和行车安全,更能看出来咱们国家在产品监管方面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件事情的起因,源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则召回公告。
公告里说得明明白白,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决定召回一批在2018年12月到2020年3月期间生产的2019款缤瑞车,具体是搭载1.0T发动机的型号,总数是46108辆。
召回的原因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是这些车的发动机机油加注口盖,以及给车主看的使用手册上,关于应该加什么型号机油的提示信息,写得不够清楚明确。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加个机油嘛,去修理厂或者4S店,师傅们不都知道吗?
自己平时也不动手,这有什么影响?
话不能这么说。
汽车的发动机,咱们常比喻成人的“心脏”,那机油就是这心脏里流淌的“血液”。
咱们人体输血,血型要是配错了,后果不堪设想。
汽车发动机也是一个道理,它是个非常精密的机械,不同的发动机,因为设计和工作方式不一样,对机油的“胃口”也完全不同。
比如有的发动机需要稀一点的机油,流动性好,能迅速到达各个需要润滑的角落;有的则需要黏稠一点的机油,能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更厚的保护膜。
这次出问题的缤瑞搭载的是1.0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这类发动机工作起来温度高、压力大,对机油的要求相对更苛刻一些。
如果车主在厂家标识不清的情况下,自己去外面保养,或者一些经验不足的修理工,凭感觉给加错了机油,比如加了不适合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黏度不匹配的机油,那麻烦就来了。
短时间内,你可能只是觉得车子开起来没以前有劲儿了,油耗也高了点,发动机声音也大了些。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严重了。
不合适的机油没法在发动机内部的金属零件表面形成一层有效的保护油膜,零件之间就会发生硬碰硬的摩擦,磨损就会大大加剧。
这就好比人体的关节,没了关节液的润滑,骨头磨骨头,迟早要出问题。
发动机内部磨损严重了,就会产生大量的油泥和积碳,堵塞油路,最坏的情况可能就是我们听说的“拉缸”、“抱瓦”,发动机直接“罢工”,面临的就是动辄上万元的大修费用。
更关键的是,万一这种发动机故障发生在你正跑高速的时候,车辆突然失去动力,那后果就不只是钱的问题了,而是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
所以,国家监管部门在公告里用“存在安全隐患和不合理排放风险”来定性,这绝不是小题大做。
搞清楚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再来看看吉利是怎么处理的。
他们的解决方案还是挺实在的,分了三步走。
第一,所有召回范围内的车,都免费换一个新的机油加注口盖,新盖子上会清清楚楚地标明推荐使用的机油型号,让车主和修理师傅一看就懂,从根源上杜绝了加错的可能性。
第二,同步更新电子版的用户手册,做到双保险。
第三步,也是最让车主安心的一步,就是吉利的售后技术人员会为这些车辆的发动机做一次全面的技术检测,看看之前有没有因为可能用错机油而造成了潜在的损伤,如果检查出来有问题,厂家负责免费维修。
这一套措施下来,可以说既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也安抚了车主们悬着的心,体现了一个大厂该有的担当。
不过,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我们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公告里有一句特别关键的话:“本次召回活动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次召回很可能不是吉利自己主动发现、主动报告的,而是国家的监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比如消费者投诉、大数据分析等等,发现了这个问题的苗头,然后主动介入调查,在调查的影响下,才促成了这次大规模的召回。
这一点真的要为我们的监管部门点个大大的赞。
这说明我们国家对产品质量,尤其是像汽车这样关系到千家万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商品,监管体系越来越完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了。
以前我们总觉得,很多事情都是等出了大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相关部门才介入处理。
但现在不一样了,监管部门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产品安全巡警”,时刻在市场上巡查,主动去发现潜在的、普遍性的缺陷和隐患,并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种“主动出击”的监管模式,对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是一张实实在在的安全网,让我们在消费的时候能更加放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也给国内所有的汽车厂家上了一课。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这么透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想靠“拖字诀”或者“捂盖子”来掩盖产品问题,是行不通的。
其实,主动召回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车主,面对两家车企,一家发现问题后坦坦荡荡地承认,并且拿出真金白银来为你解决后顾之忧;另一家则百般推诿,甚至把责任推到你使用不当上。
你会选择信任哪一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敢于直面自身错误的企业,远比一个只会花钱做广告、讲故事,出了问题却找各种理由搪塞的企业,更值得我们托付。
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很多新兴的造车品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营销和宣传上,发布会开得一场比一场炫酷,但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却往往缺少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对用户的敬畏之心。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品牌自己的根基。
毕竟,汽车不是一部手机或者一件衣服,它承载的是一家人的出行安全。
消费者买车,最终看重的还是产品的可靠性和厂家的责任心。
只有真正把用户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把诚信经营刻在骨子里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