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起国内的电动汽车市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都会浮现一个词:“卷”。
这个“卷”字用得实在是太形象了,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几十万的豪华车,各大厂商为了争夺客户,几乎是把能用的招数都用上了。
今天你降价两万,明天我就送全套家电;你这边刚推出续航八百公里的新电池,我那边马上就宣传充电五分钟能跑两百公里。
这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车企的利润越来越薄,大家似乎都挤在一条拥挤的赛道上,拼得筋疲力尽。
然而,就在国内市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许久未曾占据头条的人物,贾跃亭,却在美国那边搞出了一个大新闻。
他旗下的新品牌FX发布了一款名为Super One的车型,并且宣称,新车发布后不久就收到了超过一万台的付费预订。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在国内的互联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不少的质疑。
很多人看了发布会的直播或者图片,第一反应就是:“这车看着怎么这么眼熟?不就是国内某家新势力的车型换了个标志吗?”“又是PPT造车吧?”“一万多台订单,这个数据可靠吗?”这些疑问非常直接,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位话题人物一贯的看法。
不过,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对贾跃亭个人过往的成见,试着从一个产业观察的角度,去深入分析他这次的动作,或许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那个被很多人嘲讽的“换标”操作,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精心布局的商业策略,一个被贾跃亭称为“中美汽车产业桥梁”的宏大计划。
这个计划到底是什么,它又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浮出水面?
要理解这个计划,我们首先得把目光从国内的“血海”市场移开,跟着贾跃亭的视角,看一看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汽车市场。
特别是,要看看那些需要大空间的家庭或者商务人士,他们在美国买车时都面临什么样的选择。
通常来说,他们的选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两类车上。
一类是像丰田塞纳、克莱斯勒大捷龙这样的MP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姆车”。
这类车最大的优点就是空间巨大,非常实用,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驾驶感受平平,内饰设计和用料往往比较朴素,跟“豪华”或者“科技感”基本不沾边。
另一类选择,就是以凯迪拉克凯雷德为代表的全尺寸豪华SUV。
这种车气场强大,开出去非常有面子,是很多明星和富裕家庭的选择。
但它的问题在于,骨子里还是一台传统的燃油车,车身笨重,开起来像开船,油耗惊人,而且车内的智能化水平,和我们现在国内主流的电动车相比,简直就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它的第三排空间也常常被诟病,进出不方便,乘坐体验并不好。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市场空白。
美国的消费者似乎被迫在“实用”和“豪华”之间做一个取舍,很难找到一款车能同时满足空间、舒适、豪华、智能这几个维度的需求。
他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一辆车里可以有让身体完全放松的零重力座椅,可以有一个随时能喝到冰镇饮料的车载冰箱,还可以有一块能看电影、能开视频会议的超大智能屏幕。
而这些五花八门的配置,恰恰是中国车企在过去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卷”到了极致,并且玩得非常成熟的东西。
贾跃亭所构想的“桥梁战略”,其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要把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这些领先优势,特别是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整体“搬运”到美国市场,去填补那个巨大的体验空白。
这就像是,当别人还在用算盘的时候,你直接带去了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当然,有好的想法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个想法落地,才是最大的挑战。
一家中国的汽车公司,想要独自去闯荡美国市场,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首先,你要在美国建一个工厂,这需要投入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资金,还要经过漫长的选址、审批和建设周期。
其次,你得建立自己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和复杂的工作。
最后,你还要应对美国极其复杂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这对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正是这些门槛,让很多实力雄厚的中国车企在“出海”美国这件事上都望而却步。
而贾跃亭提出的“桥梁战略”,试图为中国车企提供一个绕开这些障碍的“快捷通道”。
这个模式听起来有些复杂,但把它拆解开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他告诉中国的合作伙伴:你们不需要自己去美国从零开始建工厂,我法拉第未来(FF)在美国有现成的工厂和生产资质,虽然我自己的车量产过程一波三折,但这个平台是现成的,你们的车可以交给我来代工生产。
你们也不需要自己去铺设销售渠道,我FX品牌会采用线上直销和社群共创的模式,就像特斯拉那样,销售和市场推广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最关键的是,关于美国市场的各种法规认证,FF作为一个美国公司,已经趟过了很多坑,积累了经验,可以帮助你们的产品更快地完成合规,进入市场。
通过这样一种合作模式,中国车企的角色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不再需要做一个什么都要操心的“全能选手”,而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比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品牌故事的打造。
那些最重、最难、最耗钱的部分,都由FF和FX这个“桥梁”来承担。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FX Super One这款车,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它的定位了。
它就像是这座“大桥”上跑通的第一辆示范车。
它身上那些吸引人的“彩电、冰箱、大沙发”,以及背后那套先进的智能座舱系统,几乎都来自于中国成熟且高效的汽车供应链。
它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向美国消费者展示了,结合了中国供应链优势和制造能力的产品,能够带来怎样超越传统豪华车的体验。
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贾跃亭个人是否能“东山再起”。
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可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启示。
当国内市场已经卷到几乎没有利润空间的时候,“走出去”就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
FX Super One的订单数据,无论最终能否完全兑现,它至少证明了一点: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中国汽车凭借技术和体验的创新,是完全有能力去挑战甚至颠覆传统巨头的。
这不仅为中国的车企提供了一条避开国内价格战,去海外蓝海市场寻求更高利润的新路径,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重塑“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过去,很多外国人一提到中国车,想到的可能还是“廉价”、“模仿”。
而现在,像FX Super One这样的产品,正在告诉世界,中国不仅能造车,更能造出引领潮流的、比硅谷更懂用户生活需求的智能汽车。
这种品牌认知的转变,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同时,这条“桥梁”也为中国成千上万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它们有机会从一个“国内配套”的角色,升级为“全球供应商”,直接参与到国际顶尖水平的竞争中去。
因此,与其说这是贾跃亭一个人的“逆袭剧本”,不如说它可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道路上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关键样本”。
它提醒着所有从业者,当眼前的路越来越窄时,或许抬头看看远方,用一种全新的合作与连接的思维去架设桥梁,才能找到真正广阔的天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