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近真的有点“飙车”的意思。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刚刚在海口落下帷幕,岛内外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不是来泡温泉,也不是来吃椰子,他们是来聊怎么借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东风”,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一波强心针。要说这股新风劲到什么地步?直接看数据:截至八月底,海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8万台,占总汽车保有量的将近22%。你路上随便打个车,坐公交、租辆车,八成都是清洁能源的,燃油车仿佛成了“老古董”。
海南下定决心要做新能源汽车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近几年各种政策连珠炮似的落地。公交、出租、租赁这些公共领域,已经实现了“清一色”——全都是新能源汽车。连汽车发烧友都说,在海南开车没点“绿”身份都不好意思出门。
靠着自贸港封关的政策加持,海南已经开始吸引汽车界的“大玩家”们在这儿布局。进口零部件、发动机、材料这些过去成本高得离谱的东西,现在变得便宜又好操作。政策还允许搞“两头在外”的保税维修,等于给全球企业画了一个诱人的“免费维修站”。企业不傻,谁都愿意在成本节省、政策宽松的地方扎堆。所以保税维修中心、智能测试平台,甚至全球总部,现在都盯上了这片海南热土。
海南的气候跟全国其他地儿还不太一样,湿热、多雨、高温,这正好成了新能源车的“天然试验场”。各种极端天气,一天四季随便切换,测试自动驾驶、耐高温、高湿的智能网联汽车,车企们说在这里搞研发简直像跟“老天爷”玩游戏。位于琼海的汽车试验场,占地面积不小,具备高速道、复杂操控广场。企业们在这能顺便把面对热区市场的产品一股脑测试个遍,仿佛海南就是给他们量身定做的“训练营”。
这次参会的大佬们可不少。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负责人,到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宁德时代,都纷纷宣布要和海南展开合作。宁德时代就表示:之所以选海南做换电示范区,主要看中海南丰富的清洁能源,换电站除了服务车辆,还能给岛内“消纳绿电”做个分布式储能节点,简直一举两得。
各路汽车“圈里人”抢滩登陆,各类联盟、技术中心频频挂牌。智能网联汽车海南技术服务中心、宁德时代联手海南物流集团搞换电网络、神州租车全球自动驾驶总部落户海南……浙江老板都手痒:海南这地方怎么这么适合搞新能源汽车?全球瞩目之下,海南已经成了新能源发展“会客厅”,连续七年作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举办地,不只是摆摆样子,更像是给中国新能源车的国际舞台做了背书。
企业看重的还是政策红利,宝马集团带着氢能源新产品也来了,说是海南政策足够灵活、给试点空间多,不用磕磕碰碰就能开展测试。大佬们很实诚,直接说海南不仅给资金政策上的支持,还允许数据跨境、全球标准互认。这对想玩国际合作的车企来说,都是妥妥的底牌。
主持会议的万钢主席干脆把“试验田”这帽子扣给了海南,自贸港等于就是新能源汽车国际合作的前线阵地。政策宽松,数据流动自由,在海南搞国际项目,难度比起国内或欧盟都要小一大截。大家都清楚,新能源汽车想要全球化,先看哪个地方能“吃螃蟹”,海南就是现成例子。
说白了,海南自贸港的吸引力并不止于补贴、免税这些常规操作,更强的是各类平台集成,把政策和科研、产业实践一锅端。你来海南,不只是能享受气候热、政策热,连市场培育和场景测试的门槛都被降到了地板,车企大佬们都悄悄笑出了声。
别以为这些都是虚头八脑的大项目,落地成果已经不少。比如宁德时代在岛内布局的换电站,已经可以为新能源物流车和租赁车群做电池“接力”,租赁企业和物流公司都能用上最新潮的“换电模式”。神州租车将自动驾驶业务总部直接搬到海南,环岛租车体系也因此变得比过去更加智能和绿色,开车环岛已经是新能源专属了。
这次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不只是技术展示,更多是和海南自贸港的政策联姻。技术展览上,从动力电池到氢能源,从智能驾驶到未来出行场景,各家企业拼的是落地速度和适应力。宝马氢能源车会在海南率先试点,智能网联平台项目呼之欲出,新能源“圈里人”已经在岛上扎下了根。
说起来,海南其实早就瞄准了“绿色智造”这条路,传统燃油车慢慢淡出舞台,新能源车在这里变成了准公共服务标配。产业链条从研发、测试、换电设施到智能网联全部覆盖,海南可不是只做试验,更是在把新能源理想变成现实。
当然,政策再好也得有人做嫁衣。拜海南独特气候和地理环境所赐,车企可以把新车往试验场一扔,玩一把“极限挑战”。自动驾驶道路不光在城市开放,连高速公路也成了现实测试场景,智能驾驶技术进岛测试的进度早就跑在其他地区前面。
谁都知道,新能源汽车发展既要拼产业基础,也得靠政策给力。海南一次性把进口成本、贸易流程、研发测试、维修服务这些环节全程打通。企业来一趟发现,原来造车能这么省事,搞创新、试新技术也能这么有底气。
外企认可海南政策的原因,倒也直接——标准协同、数据自由流动,难度低、风险小。谁还会放着好政策不占呢?宝马这次选海南就是图省事,有试点空间还能直接和国际同行“互通有无”,新能源的“国际范儿”在海南被演绎得明明白白。
专家普遍看好海南未来的产业布局,尤其是全球新能源趋势下,做出国际标准协同、跨境数据流动,有底气以后和全世界玩一把“高水平合作”。海南虽然看起来是个岛,但政策和市场貌似有“海纳百川”的气势。
当地一些智能改装联盟、技术平台应运而生,这不仅催发科技创新,也让市场规模越来越壮大。车企们在这儿不仅能做研发,还能拿到实打实的大数据,产品迭代和升级简直就是“顺水推舟”。有专家说海南是“天然实验田”,这股劲说不定以后把全国的新能源标准都带起来。
岛内的新能源普及从“限行”到“升级换代”一步到位。过去你问海南人啥是新能源汽车,大多数人是一脸茫然。现在公交、出租都换成了电动,换电站、充电桩密密麻麻,好像一天不上新能源就跟没喝热带椰汁一样不踏实。
随着封关政策即将到来,海南打算变成一个大型“免税超市”,进口核心零部件、设备材料价格都被拉低,这给本地制造业、维修业提供了极其稀缺的成本优势。如果说新能源过去是“面子工程”,现在却成了实打实的“里子好处”。
海南的开放姿态看得全国同行眼红。国内不少汽车企业也正琢磨是不是该在海南搞第二总部或跨国合作基地,毕竟政策和市场一起给力,这是梦里都想要的“双保险”。
不少汽车行业人士这么评价海南:这里不是光靠先发优势,更在于政府敢于“吃螃蟹”,企业敢于创新,市场也足够大气。不信?你随便拉上一辆公交车,聊几句司机师傅就能跟你讲讲新能源里那点事儿。
在新能源的大潮里,海南做的不是简单的试验,而是把更多业务往全球标准上靠拢。干脆说,这么多企业愿意在这落地项目,不仅是政策优势说服他们,更是本地产业生态和市场规模让他们“如鱼得水”。
海口已经变成了企业和专家的“新宠”,会议场内外都是新能源圈里的“硬货”。不得不说,这股“自贸港+新能源”组合拳打得漂亮,下一步搞不好还真能成为全国示范。
这些年推行下来的制度和措施也没白白浪费。企业进来了,技术到位了,政策配合度甩其他省一条街。新能源车开起来不再是新鲜事,而是日常生活,小区充电站搞得跟超市一样,到处都是。
所以,海南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上的“加速跑”,不仅是在跑圈,更是在带动整个行业洗牌。企业来了、市场上了、技术也跟着更新,在一阵政策东风里,当地已经悄悄变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哨”。
新能源车在岛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宽,开车环岛、城际通勤都变得得心应手。这让不少内地游客直呼“海南模式才是未来好榜样”,大家都在等着看,下步会不会有更多城市跟着效仿。
政策不断加码,企业资源倾斜,海南自贸港正凭靠实际成果和宽松氛围,把产业链越拉越长,让更多新能源项目“直上青云”。岛上随处可见的新能源车、充电桩和高科技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就像一面旗帜在向外界宣告:海南,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靠海吃海的小岛了。
用一句话收尾:海南新能源汽车这场“加速跑”,把风都吹到了全世界的车窗前。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