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报告:99%中国纯电车用户愿意复购,全球仅87%》
夜幕里,一个购物中心的停车场灯火通明,几排电动汽车静静排队,车主们拿着手机瞄一眼充电桩上的数字,互相搭话打趣。
有人拍了张图发圈,配文写道:“咱这儿又得排队充电,生意火得很。”画面看起来像是某个周末的寻常一幕,却折射出一个不寻常的事实:中国的纯电车主对再次购买纯电车型的意愿,已经高到接近百分之百。
这个数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吸引了许多人继续往下看。
权威机构罗兰贝格在一份名为《2025年智能电动车补能生态体系指数》的报告里揭示了这一点。
该调查在2025年第二季度展开,覆盖全球约一万二千名受访者,样本来自多个地区。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受访的纯电车用户里,有99%表示会考虑下一次继续买纯电车;把目光放到全球,平均复购意愿是87%。
这个差距不只是数据上的跳跃,它意味着市场黏性、用户满意度和生态配套的实际差别。
把时间线拉回一点看更清楚。
全球纯电车的销售渗透率从2023年的20%提升到了2024年的25%。
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渗透率从36%升至49%,在增速和基数上都非常醒目。
对比多个发达市场,那个增长幅度所代表的含义更明显:在中国,电动化进程正在被广泛接受并迅速放大,而其它一些成熟市场的推进几乎按了暂停键。
这份报告还把用户的真实使用习惯摆在了桌面上,让人不再把电动车只当成一项情怀消费。
数据表明,有八成用户年跑一万公里以上,四分之三的人每周用车不少于四天。
用户的实际使用频率和行驶距离,都是评判一辆车是否真正适配生活的硬指标。
用户能在家里给车充电的占比达到85%,但调查显示差不多一半的充电行为发生在住所以外去的地方,购物中心的充电点成了最受欢迎的公共补能目的地。
眼前这幅充电排队的日常图景,和数字相互印证。
谈到购买动因,环保曾经是电动车的一张重要名片。
报告认为,环保仍旧是许多人选择电动车的首要理由,但经济性正在迅速上位。
在亚太地区和北美,经济考量的权重甚至已经超过了环保。
人们开始更精打细算,算充电费、比保养成本、算续航收入,这些接地气的算术题直接影响到下一次选车的答案。
把注意力放到中国市场,能够解释高复购意愿的因素不少。
第一,车辆保有量的大幅提升带来规模化的生态效应,更多车子意味着更大的配套需求和供给动力。
第二,充电网络以及商业配套扩展得快,不少城市和商业体把充电设施当作吸引顾客的要素来做,购物中心和写字楼纷纷装桩,把“逛商场顺带充电”这件事变成了生活习惯。
第三,政策和产业链的联动效率高,从地方补贴到电网调度再到车企产品迭代,形成合力把电动化推动成一股潮流。
在一处社区充电站,两个车主边等边聊,一个说:“电池续航现在够用,充电也方便,省心。”另一个开玩笑回道:“我脑壳里全是电价和里程,计算到晚饭都忘了。”两个人的对话带着市井味,同时透露出新常态:选择电车,不再只是为环保立场拍手,而是日常生活成本的精算题。
用户的口袋感受,比口号更管用。
商业运营层面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细节。
购物中心作为公共补能目的地的热度攀升并非偶然。
商场里的人流可以把充电时间巧妙“掩埋”在购物、吃饭和看电影之中,这种场景化充电比单纯的充电站更受欢迎。
对商家而言,提供充电服务可以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增加消费概率,形成一种双赢局面。
充电运营商看上的是场景与消费结合后的长期价值,而车企关注的是在这种场景下如何增强品牌黏性和售后服务延展。
一些成熟市场的停滞带出不同的生态问题。
发达国家里部分地区的新能源渗透率增长缓慢,跟补贴退坡、基础设施布局不均和消费者习惯迁移慢有关。
那些地方的车主普遍对换购持观望态度,主要因为充电网络密度不足或者用车成本没有明显优势,从而影响了对电动车的持续青睐。
从车企角度看,现在是争夺“复购率红利”的关键时机。
要抓住这一波,必须在产品上把经济性做得更明白:把续航、充电效率和能耗控制做好,让用户在账本上感到受益。
售后服务也要跟得上,推出灵活的电池保养、延保措施和替换方案,会让用户降低未来换车的心理门槛。
商业合作方面,车企与商业地产、充电运营方结成深度联盟,能把充电生态从单点服务扩展为场景化闭环。
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在这里扮演双刃剑的角色。
加密社区和公共区域的充电布局、鼓励商业场景投放充电桩、优化电价机制并保障用电成本透明化,都是把电动化推向可持续阶段的关键举措。
电网承载与调度也需要提前筹划,避免在增长期出现瓶颈影响用户体验。
看得更远一点,用户体验的提升会反过来强化市场信心。
复购意愿接近百分之百,说明许多中国车主在日常使用中获得了满足感,这种信任是对产业链长期投入最直接的回报。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车主群里的晒图和槽点,都是市场情绪的放大镜。
有人用了两年电动车,评价说花在保养上的钱比燃油车少了,另一位车主抱怨过一次充电慢,但总体还是愿意推荐给亲友。
那些真实而杂糅的声音,才是推动口碑传播的燃料。
对于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这份报告提供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方向。
重点投向能提升用户经济性的技术和服务,优先布局高频使用场景的充电基础设施,把充电和消费场景捆绑起来,会比单纯追求装桩数量产生更大价值。
地方政府可以把充电设施作为城市服务能力的一部分来考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激励措施,让公共资源更有效地服务居民日常出行。
回到最初的停车场,这群等着充电的人里,有人已经把下一辆车的选择写进了心里。
报告给出的那一串数字——99%、87%、36%、49%、20%、25%、八成和七成四——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统计,它们拼出的是生活方式的变迁、商业模式的重塑和城市节奏的调整。
读完这份研究,很多人会带着问题走出门:下一次换车,应该怎么选?
充电桩会不会排队更久?
家附近的商场会不会再加几根桩?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但现有的趋势已足够清晰。
回到报告的核心命题:当环保这个原本重要的理由,逐步被经济考量追赶甚至超越,市场就进入了一个更现实的阶段。
用户不再只谈情怀,而是把账算在一辆车的全生命周期里。
有人会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里程,有人会晒出最常去的充电地,有人会用亲身经验告诉你哪款车最省心。
读者可以在留言里说说:如果下次再换车,你会因为哪一项理由坚定地选择纯电?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等待着数不清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