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再亏17亿、长城降利31%,传统车企三季度财报凸显转型阵痛

看到广汽三季度净亏17.74亿、长城利润下降31%的消息,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我第一反应是冲到车库看了看自己那台三年前买的燃油车——它还能再战几年吗? 这两家老牌车企的财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的现状:新能源转型的阵痛已经深入骨髓。

广汽再亏17亿、长城降利31%,传统车企三季度财报凸显转型阵痛-有驾

广汽的单季度亏损接近18亿,前三季度累计亏损超过43亿,这个数字让我有点吃惊。 要知道,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曾经是利润的保证,如今在新能源车的冲击下,这两大支柱也开始晃动。 更让我担心的是,在亏损压力下,广汽的研发费用竟然减少了。 这就像学生为了省钱少买参考书,短期看减轻了负担,长期呢? 知识储备跟不上,考试怎么能考好?

长城的情况看似好一些,营收增长了20%,但利润却降了31%,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魏建军董事长去年还说不追求无意义的销量,可面对市场压力,长城也不得不参与价格战。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有点矛盾:作为消费者,我喜欢价格战带来的实惠;作为观察者,我担心车企利润下滑会影响后续的研发和服务。

价格战打到这个地步,车企的利润空间已经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广汽的营收下降幅度远超销量降幅,说明每卖一辆车,赚的钱都在变少。 这让我想起上周去4S店看车,销售满脸堆笑地给出各种优惠,那架势恨不得当场把我按在购车合同上按手印。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行业大洗牌的背景下,我们买车应该关注什么?

广汽再亏17亿、长城降利31%,传统车企三季度财报凸显转型阵痛-有驾

先说广汽。 虽然财报不好看,但我在今年的广交会上见过他们的新能源车型,AION UT、传祺S7这些车,外观设计和技术参数都不错。 特别是看到广汽前三季度出口的9.2万辆车中,自主品牌占比超过92%,这个数据让我对广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认识。 不过,车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广汽的4S店里,新能源车型的销售人员对自己产品的了解程度,似乎还不如对燃油车熟悉? 这说明什么? 转型不只是造车,整个体系都需要转变。

再看长城,他们在混动、越野、智能化领域投入了66亿研发资金。 这个数字让我对长城的技术积累有了信心。 前几天试驾了坦克Hi4-T,越野性能确实惊艳,内饰的质感也比前几年的长城车型提升了不少。 但让我犹豫的是,长城同时推进多条技术路线,从燃油SUV到高端智能新能源,这种全面开花的策略,会不会导致每一条线都不够精钻?

说到选车,我现在更看重的是车企的长期技术积累,而不是眼前的促销力度。 一台车要用好几年,车企能否持续提供软件升级服务,电池技术会不会很快过时,这些都比省下几万块钱更重要。

传统车企的转型,就像中年人学新把式,姿势可能不够优美,但底子还在。 广汽的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表现,长城在混动技术上的坚持,都让我看到了一些希望。 毕竟,有谁比这些造了几十年车的企业更懂汽车制造的每一个细节呢?

不过,我也在思考,当车企都在为生存而战的时候,会不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时间来回答。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倒觉得现在是个不错的购车时机。 车企为了销量不得不降价,我们又何必拒绝这份好意呢? 只是在下单前,要多看看车企的财报,了解他们有没有持续研发的能力,会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车友们,面对广汽的亏损和长城的利润下滑,你们还敢买他们的车吗? 当传统车企在转型路上步履蹒跚,你是会选择相信他们的底蕴,还是投向造车新势力的怀抱?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