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董事会主席在华表态:正推动欧盟寻求“对等方案”,助力中国

奔驰董事会主席在华表态:正推动欧盟寻求"对等方案",助力中国电车公平竞争

奔驰董事会主席在华表态:正推动欧盟寻求“对等方案”,助力中国-有驾

当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时,德国车企掌门人却在中国说出了不同声音。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上海车展上的发言,像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层层涟漪。

这个斯图加特走出的豪华车巨头,正在用行动证明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康林松直言不讳地批评单纯关税壁垒是"最不成熟的手段",这种表态在欧美车企中堪称异类。但当我们翻开奔驰的财报,答案呼之欲出——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任何贸易战的火星都可能烧毁这个利润引擎。

中欧电动汽车博弈的本质,是场关乎未来的"技术标准争夺战"。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产电动汽车平均售价较欧洲低20%,但续航里程却高出15%。这种价格性能比的倒挂,让欧洲车企既恐慌又羡慕。奥迪CEO德尔纳的焦虑更直接:"我们在中国生产了30年,现在需要找到新解决方案。"

这场博弈的复杂性远超表面。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21%附加关税,看似是贸易保护,实则暗含技术标准门槛。比如电池碳足迹追踪系统、数据安全认证体系等隐形壁垒,正在构筑新的"数字柏林墙"。但中国企业用每年3000多项电动汽车专利的申请速度,证明了什么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已突破百万,比亚迪在慕尼黑车展发布的全新平台引发轰动,这些都在改写游戏规则。奔驰此时推动中欧对话,与其说是维护公平竞争,不如说是抢占规则制定权。毕竟在电动化赛道上,谁掌握标准话语权,谁就能在价值链顶端分得更大蛋糕。

中欧双方重启价格承诺谈判,预示着新的破局可能。这种源于WTO框架的特殊机制,曾在中欧光伏争端中发挥过缓冲作用。但电动汽车涉及的产业链更复杂,从锂矿开采到智能驾驶系统,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谈判筹码。这场谈判不仅是关税数字的博弈,更是对未来出行生态的话语权争夺。

站在黄浦江边眺望,陆家嘴的霓虹与安亭的工厂灯火交相辉映。全球每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来自中国,这个数字背后是14亿人的出行革命。当德国车企开始用中文发布新车,当中国电池企业在德国建厂,或许康林松所说的"双赢",正在这个充满张力的新时代徐徐展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