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新大洲本田那款叫Cross Cub的摩托车,车友们都爱管它叫“幼兽”。
这车上市有段时间了,可热度一直没降下来,就算到了现在,聊起它的人还是特别多。
这车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让人想不通的,就是它的价格。
一辆110cc排量的小弯梁,厂家直接给标了个一万三千块钱的价。
当时很多人听到这个价格,第一反应都是摇头,觉得这太离谱了,一个小排量车,凭什么卖这么贵?
大家普遍觉得,这肯定是刚上市趁着热度高,定个高价,等过阵子没人买了,肯定得乖乖降价。
然而,事情的发展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这台“幼兽”不仅一分钱没降,价格稳得像座山,后来本田还嫌不够热闹,又推出了一个熊本熊联名版,价格直接飙到了一万四。
这操作让不少等着看笑话的人彻底傻眼了。
更神奇的是这车的二手市场。
按理说,摩托车这种东西,落地就打折,骑个一年半载,价格掉一半都正常。
可这台“幼兽”呢?
在二手市场上,绝大部分车况好点的,价格都稳稳地站在一万块钱以上。
甚至有车主在网上分享,说自己的车骑了一年多,最后卖了一万二,里外里就亏了一千块钱的油钱和保险,几乎等于白白玩了一年。
这种保值率,在摩托车界,尤其是小排量车里,简直是闻所未闻,说它是“理财产品”都一点不夸张。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就因为车头贴着本田那个翅膀标志,就有了点石成金的魔力?
要是换个别的牌子,敢把一台110cc的弯梁卖这个价,估计早就被大家的口水给淹没了。
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他们不纠结为什么这么贵,而是在盼着另一件事:啥时候能有个便宜点的替代品出现啊?
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在等一款“幼兽”的平价替代款,花个七八千块钱,也能体验到差不多的感觉。
但是,在我看来,抱着这种期待的朋友们,可能真的要失望了。
因为“幼兽”之所以能卖到一万三还被人抢着买,它成功的背后,是一套其他品牌很难复制的组合拳。
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来,一点一点说清楚。
首先,最硬核、也是最没法模仿的,就是这个品牌和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本田的Super Cub系列,也就是“幼兽”的直系祖宗,从1958年诞生到现在,在全世界卖了超过一个亿!
这个数字太吓人了,它不是一万,不是一百万,而是一个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款车的设计、耐用性和经济性,是经过了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好几代人、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来检验的。
它曾经是日本经济复苏时期的国民神车,也曾经是美国年轻人眼里的时尚潮流单品,更是在东南亚国家满大街跑的生产力工具。
它承载的故事和文化分量太重了。
所以,当新大洲本田把这款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Cross Cub带到中国市场时,它卖的就不单单是一辆车了,它卖的还有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品牌信誉。
你花的一万三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这个故事、这份情怀在买单。
这就好比同样是帆布鞋,为什么有的牌子能卖好几百上千,而有的只能卖几十块,背后的品牌故事和文化认同感,起了决定性作用。
其次,咱们得看看现在买“幼兽”的都是些什么人。
说实话,真正需要一辆车来解决刚性通勤需求、对价格特别敏感的用户,很少会考虑它。
花一万三买个110cc的车去代步,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划算的。
而“幼兽”的目标客户,恰恰是那些“不差这点钱”的玩家。
他们可能家里已经有了汽车,甚至还有其他大排量摩托车。
他们买“幼兽”,心态上更像是买一个“大玩具”。
这个“玩具”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第一是造型上的满足感。
复古又带点野性的设计,骑在街上回头率很高,是一种个性的表达。
第二是动手的乐趣。
这车的改装潜力非常大,从换个贴纸、加个前货架,到改排气、换轮胎,车主们乐此不疲地把它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第三,它提供的是一种非常轻松、惬意的骑行体验,没有骑大排量车那种精神紧绷的感觉,就是悠哉悠哉地享受风景和微风。
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感,或者说“情绪价值”,是没法用发动机排量和最大功率来衡量的。
它满足的是现代都市人想要放松一下、找点乐子的心理需求。
最后一点,就是它慢慢形成的“圈子文化”。
因为有共同的爱好,买“幼兽”的车主们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
大家会在微信群里讨论怎么改装,周末约着一起去跑山、去露营。
车子成了一个社交的媒介,让一群原本不认识的人成了朋友。
这种归属感和社交的乐趣,又反过来增加了这台车在车主心中的价值。
你的车不再是一堆冰冷的钢铁,而是你和朋友们共同话题的起点,是快乐时光的见证。
搞清楚了这三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平价替代品”的问题,答案就清晰多了。
为什么国产的那些类似车型成不了“幼兽”的平替?
咱们得承认,这几年国产品牌进步飞快,很多车的外观设计得非常漂亮,一眼看过去跟“幼兽”有几分神似,价格也只要一半左右。
但问题是,替代品不光是外观像就行了。
它需要替代的是品牌信誉、历史文化和圈子氛围。
历史是没法复制的,品牌信任需要时间慢慢积累,而那种独特的玩乐氛围和圈子文化,更是在品牌基础上自然生长出来的,想模仿都无从下手。
所以,国产车或许能在价格上做到“平替”,但在那个精神内核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并不是说国产不好,而是发展的阶段不同,品牌建设需要耐心。
那雅马哈的PG-1呢?
这款车看着跟“幼兽”风格很像,似乎是个有力的竞争者。
但问题在于价格,PG-1在泰国等海外市场的售价,折算成人民币也差不多要一万三了。
如果将来真的引进到国内,加上各种税费,价格只会比“幼兽”更高。
所以,它最多能成为“幼兽”的一个竞争对手,给市场多一个选择,但它绝对算不上是“平价替代品”。
它们的关系,更像是可乐和百事,是同一个价格区间里的不同风味,而不是高配和低配的区别。
所以,围绕着“幼兽”的争议,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观念。
就像一位车主说的:“不喜欢的人还在纠结它贵,喜欢的人已经买了第二台在研究怎么改了。”对于那些只把它看作一辆110cc交通工具的人来说,一万三的价格确实是天价;但对于那些把它看作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乐趣和社交功能的大玩具的玩家来说,这个价格或许刚刚好。
它成功地把自己从一辆普通的摩托车,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和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