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在10月6日的“周报第23期”中宣布,FX Super One美国量产总装方案正式确定,供应链和桥梁合作伙伴已就位,全力冲刺年底首车下线目标。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科技圈和汽车界炸开了锅。 FF过去八年里多次跳票,这次真的能兑现承诺吗? 还是又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烟雾弹?
FF称这次量产方案的确定是“量产进程的重大里程碑”,但业内普遍对“桥梁合作伙伴”一词感到困惑。 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可能只是代工厂或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委婉说法。 回顾FF的历史,从2017年FF 91发布至今,公司累计交付车辆不足20台。 2023年,FF净亏损高达4.32亿美元,资金链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贾跃亭在周报中强调,全球团队正全力支持中东团队,确保Super One在10月28日的终极发布和11月的车辆交付。 FF官方表示,中东市场的“核心第三方应用验证已顺利完成”。 但这种先海外后本土的推进策略让人匪夷所思。 美国工厂还没下线首车,中东却要抢先交付,这种本末倒置的量产节奏引发了不少质疑。
FF选择中东作为FX Super One的首发市场,背后有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中东地区正经历能源转型,阿联酋、沙特等国推出“碳中和”目标,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政策红利。 例如,阿联酋计划到2050年实现电动汽车占全国车辆的50%。 FF在阿联酋拉斯海马经济区获得了税收减免和外资控股便利等支持。
5月23日,FF正式接收位于阿联酋拉斯海马的108,000平方英尺运营中心,涵盖办公区、生产车间及研发枢纽。 公司计划未来为当地创造200个高技能就业岗位。 FF还获得了Master Investment Group领投的1.05亿美元融资,这笔钱几乎可覆盖FX Super One的首批交付需求。 但问题是,中东市场的高端电动车竞争早已白热化。
特斯拉Model X、宝马iX等传统豪华品牌车型占据主流,中国新势力蔚来、小鹏也已布局中东。 FF的差异化竞争力在于其“EAI具身智能+MPV”的独特定位。 FX Super One搭载FF EAI具身智能体6×4技术架构,支持手势控制、深度交互等功能。 前脸中网是一整块LED显示屏,FF称之为“Super EAI F.A.C.E.设计”。
但这款车的外观设计被指神似长城汽车子品牌魏牌的高山MPV。 更引人注目的是,FX品牌网站上曾经出现过关于魏牌高山技术参数和特点的描述,尽管后期被删除。 FF全球总裁王佳伟回应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不存在任何抄袭的情况”。 这种争议无疑给FF的产品可信度蒙上了阴影。
FF的财务困境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3年公司净亏损4.32亿美元,仅靠1.05亿美元融资难以支撑长期运营。 贾跃亭的个人信用问题也加剧了市场的不信任感。 由于屡次跳票,消费者对FF的量产时间表已麻木。 投资者和消费者都异常谨慎,担心FX品牌是否会重蹈FF91的覆辙。
为了重建信任,FF近期公布了一些实质性进展。 4月30日,法拉第未来宣布与纽约车行JC Auto签订1000台FX Super One MPV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大客户付费预订单合同,包括不可退的定金和非强制性预留订单。 FF股价对此作出积极反应,近期出现显著上涨。 但这类订单能否转化为实际交付,仍是未知数。
FF在中东的终极发布会定于10月28日,11月启动交付。 公司称截至7月18日发布会结束,FX Super One已获取10034台付费预订单。 这些数据为FF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按时交付。 美国量产方案虽已确定,但年底能否实现首车下线仍是未知数。 贾跃亭提到美国政府可能减免本土产汽车关税,这对FF或许是利好,但政策尚未落地。
FF选择MPV作为突破美国市场的首款车型,本身就是一个反常规决策。 美国的畅销车还是以皮卡车、SUV、越野车和轿车为主,MPV并非主流车型。 贾跃亭曾雄心勃勃地认为,可以用这辆车让凯迪拉克凯雷德的用户转变观点。 但会考虑全尺寸SUV凯雷德的美国消费者,与需要MPV的用户画像重合度能有多高?
FF的EAI技术号称能实现“多模式空间重构、车路云协同”,但具体性能参数仍未有实测数据披露。 业内专家指出,FF的AIHER动力系统尚未经过市场验证,而同价位MPV市场已被理想、小鹏等品牌占据。 理想MEGA和小鹏X9等车型已形成稳定用户群,FF能否突围取决于产品真实力。
贾跃亭的造车梦像一部漫长的连续剧,每次宣布新进展都引发市场热议。 这次量产方案看似迈出实质性一步,但关键看执行。 美国政策红利和中东订单或许是短期强心针,但FF急需用实车证明自己不是“PPT车企”。 消费者和市场这次是否买单,取决于FF能否打破信任赤字。
FF在中东的运营中心已投入使用,但美国加州的汉福德工厂仍是其唯一量产希望。 工厂的产能规划从未公开详细数据,业内猜测其月产能可能不足百台。 2025年9月,贾跃亭宣布重启FF 91交付,但计划每月仅交付一台车,与此前“年产3万台”的目标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落差让人对FX Super One的产能产生怀疑。
桥梁合作伙伴的身份也成谜。 FF未公布具体名称,业内猜测可能是麦格纳或类似代工厂。 但这类合作通常需要提前数月敲定供应链细节,FF的突然宣布显得仓促。 供应链问题曾多次导致FF推迟量产,这次是否真正解决仍需观察。
中东市场的交付时间紧逼,FF能否在11月顺利交车成为焦点。 阿联酋拉斯海马经济区为FF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但当地充电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FF计划通过第三方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但具体方案未公开。 消费者担心车辆售后和维护能否保障。
纽约车行JC Auto的1000台订单被FF视为重大突破,但车行未透露订单付款细节。 业内分析,这类大客户订单可能包含弹性条款,实际交付量可能随市场反应调整。 FF股价的上涨反映了市场短期乐观情绪,但长期走势取决于量产实效。
贾跃亭在周报中回避了FF 91的交付问题,专注推广FX Super One。 这种策略被解读为FF试图通过新品牌重塑形象。 但FF 91的失败阴影依然存在,消费者对FF的技术积累持保留态度。 EAI系统号称领先行业,但缺乏独立第三方评测数据。
美国关税减免政策尚在讨论中,FF将其视为救命稻草。 但政策落地时间不明,且可能附加条件,如本地化生产比例要求。 FF的汉福德工厂能否满足这些要求仍是问题。 政策红利的不确定性给FF的量产计划带来变数。
FF的竞争对手不止传统车企,还有科技公司跨界造车。 苹果、索尼等巨头已布局智能电动车领域,FF的AI技术优势可能被稀释。 FX Super One的定价策略也未明确,FF称将推出2万-5万美元区间的多款新车,但首款车型价格未知。
中东发布会的临近让FF面临压力。 公司需展示实车性能参数,但至今未安排媒体试驾。 业内猜测FF可能用渲染视频或概念车替代实车展示,这种手法在过往发布会中常见。 消费者期待真实数据,而非营销话术。
贾跃亭的个人声誉与FF品牌深度绑定。 他的每一次发言都影响市场信心。 周报中乐观语调与FF的实际情况形成对比,引发舆论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FF终于步入正轨,质疑者则警告可能再次跳票。
FF的员工规模和生产准备情况未详细披露。 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全球员工不足500人,远低于传统车企。 人力不足可能影响量产效率。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稳定性也关键,FF未公布供应商名单,业内担心关键零部件断供风险。
中东订单的10034台预订单数据需谨慎看待。 预订单通常包含可退款部分,实际转化率可能低于50%。 FF未披露订单地理分布,中东以外市场兴趣未知。 美国本土需求更是谜团。
法拉第未来的故事持续吸引眼球,但商业逻辑需实体验证。 贾跃亭用“AI屏幕前脸”和“未经验证的AIHER动力系统”作为卖点,市场是否买单取决于产品真实力。 竞争激烈的环境中,FF的窗口期正在缩小。
10月28日迪拜终极发布进入倒计时,FF团队正全力筹备。 发布会内容将包括实车演示和订单详情,但业内更关注交付时间表。 11月的中东交付是FF证明自己的关键机会,任何延误都可能摧毁剩余信任。
美国量产方案的具体细节未公开,FF仅表示总装方案确定。 工厂改造进度、生产线测试数据缺失,让人难以评估量产可行性。 年底首车下线目标看似具体,但FF过往多次错过类似节点。
贾跃亭的周报营造了紧迫感,但市场反应冷静。 投资者观望,消费者等待实车。 FF的成败不仅关系公司存亡,更影响贾跃亭的个人信誉。 这场造车马拉松中,FF能否冲刺到最后,还是中途退赛,答案即将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