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禁令:一场“突袭”背后的利益深算
近日,7月30日,莫斯科传出一纸禁令。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宣布,禁止进口与销售东风、福田、一汽解放以及中国重汽(汕德卡)等多款中国头部卡车。给出的理由是这些车辆的刹车性能不合规、噪音超标,以及能效指标未能达标。
这引发了不少疑问。这些中国车型在俄罗斯已经合法销售多年,期间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质量投诉或严重事故。也没有任何独立的检测机构曾发布过相关的技术报告。
突然之间,它们为何“通通不合格”?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曾遭遇西方国家断供,其军用后勤与民用运输一度面临严重的“卡车荒”。
正是那时,供应稳定且价格合理的中国卡车迅速进入市场,成为了俄罗斯物流企业的主力选择。
中国卡车在俄市场的占有率因此一路快速增长,直接达到了近60%。相比之下,俄罗斯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下滑至33%。
在2022年,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10%。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卡车就大幅领先俄罗斯本土卡车,这显然并非俄罗斯方面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此,此次禁令并非简单的质量指控。它体现了俄罗斯在经济开放与产业保护之间进行综合考量后,采取的强硬政策措施。
这背后,更是一场深远的产业博弈正在悄然展开。
战火催生巨变:中国卡车的“狂飙”之路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难理解,前苏联重工业给人的印象是庞大、坚固、耐用,充满了“战斗民族”的特质。
众所周知,苏联经济虽不及美国发达,但在制造业,尤其是重军工制造方面,曾与美国实力相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诸多技术成果。
相比于苏联,中国的汽车制造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陆续建设了156个重要项目,并在长春组建了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在苏式卡车基础上仿制生产解放牌大卡车。
同时,中国直接从苏联进口各类卡车,其中卡玛斯最为著名。卡玛斯曾是苏联公路运输的主力,以高底盘、强承载、好动力、耐低温著称。
这种巨无霸般的卡车同时又身形灵活,甚至能征服各种山坡和复杂路段。它曾被中国许多人视为“车神”。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但在文化上更偏向欧洲国家,其卡车使用习惯也相当欧化。因此,中国卡车此前并非市场主流。
根据2021年的数据,外国品牌占据俄罗斯卡车市场份额的43.9%,而中国卡车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转机出现在2022年俄乌冲突之后。欧美卡车制造商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包括戴姆勒、沃尔沃、雷诺等国际巨头相继关闭或限制业务。
俄罗斯本土车企陷入了零部件断供的危机。在欧美孤立之下,俄罗斯可选择的卡车品牌非常有限。
日韩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可能也会迫于压力加入孤立俄罗斯的阵营。能够制造卡车的国家只剩下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少数几个。
在这些国家中,中国卡车无疑是当时俄罗斯的最佳选择。中国重卡深耕重载运输和工程机械领域,以较低价格和大排量发动机吸引了俄罗斯长途物流以及矿山、市政工程的客户。
福田欧曼、东风天龙、一汽解放J6P等主力车型,售价在20万至30万元人民币之间,比同级别欧洲卡车便宜30%,不仅价格优势明显,还以结实耐用著称。
当地司机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卡车,因此中国卡车的销量自然节节攀升。
根据俄罗斯汽车市场研究机构Avtostat的数据显示,中国卡车在俄市场份额从2022年不足4%飙升至2024年的58.3%。这意味着,每销售10台新车中,就有6台来自中国品牌。
在2024年,中国重汽汕德卡在俄罗斯的销量达到了1.95万辆,甚至超过了俄罗斯本土巨头卡玛斯的1.73万辆。
这种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如同开挂一般。中国品牌从默默无闻到市场主导者,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步步为营:俄罗斯的“温水煮青蛙”式策略
在中国卡车强势崛起下,俄罗斯本土品牌卡玛斯和乌拉尔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60%以上,下滑至2024年的33.3%。
由于销量暴跌,卡玛斯只能让员工每周工作四天半,导致工人薪资骤降40%。俄罗斯政府看到中国车企已经冲击到本土车企的生存空间,因此采取行动。
此次禁令中提及的“刹车性能不足、行驶噪声超标、安全带安全缺陷、排放不达标”等理由,实际上是俄罗斯一系列政策加码的表象。
这并非一次性举动。从时间线上看,俄罗斯的限制措施早有迹象。
去年4月,俄罗斯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经中亚转口至俄的进口汽车补缴税费差额。
2024年4月,俄罗斯政府通过N548号决议,规定从2024年7月1日起,提高部分卡车和工程机械设备的回收税。
2024年9月,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贸易部发布公告,表示要提高进口汽车的环保门槛,从2025年7月起将执行欧V排放标准。
这个标准本身并不新鲜。问题在于,俄罗斯给予本土主力卡车品牌卡玛斯的过渡期直到2026年底,却给中国卡车设置了更紧迫的时间表。
这导致许多原本符合俄罗斯旧标准的中国卡车车型瞬间不符合新规,需要重新研发发动机并升级排放系统,而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去年10月,俄罗斯宣布将进口汽车报废税大幅上调至70%至85%,并计划从2025年至2030年间每年再上涨10%至20%。
同时,俄罗斯修改了汽车进口规定,经由中亚国家中转再运往俄罗斯的车辆需要补齐各类税费。
今年1月,俄罗斯将进口卡车的关税从15%上调到35%,还增加了一项“进口差价税”,即按车辆在俄罗斯售价和进口成本的差额征税。
这一举措一下子削弱了中国卡车的价格优势。
今年2月,俄罗斯技术法规和计量局以“安全缺陷”为由,暂停了对汕德卡某车型的批准。俄罗斯工贸部部长公开批评中国卡车存在“严重缺陷”。
同时,俄罗斯要求所有进口车辆必须通过本土实验室的强制认证。这包括零下40度的低温启动、防腐性能等针对当地气候的项目。
测试周期从原来的3至6个月拉长到8至12个月,费用也涨了一倍多。有中国车企负责人透露,单是送样车去莫斯科认证中心,来回物流加测试费,一辆车就需花费10多万元人民币。
近日,7月30日,俄罗斯宣布全面禁止多款中国主流卡车车型进口和销售,并要求召回已售车辆。
8月1日,更严格的俄罗斯汽车报废税新规开始生效。按照新规,报废税在原基础税率之外,增加了销售价和报关价差额的50%作为附加税。
依照此新规,一台采购成本10万元人民币的中国皮卡,如果在俄罗斯市场售价为20万元,那么仅附加税部分就高达5万元。
再加上年初已实施的进口关税上调,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的终端销售价格将提高至少6万至8万元,才能维持原有的利润目标,否则就只能损失出口利润。
这些看似“定向打击”的政策加码,给原本在俄罗斯市场顺风顺水的中国车企带来了沉重打击。
博弈棋局:从“中国速度”到“俄罗斯规则”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对俄出口同比暴跌59.2%。禁售令导致约2.5万至3万辆已售车辆面临召回整改,在俄罗斯的销售渠道几乎被全部冻结。
俄罗斯方面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中国卡车的实力日益增强,而俄罗斯的重工业却在肉眼可见地衰退。
2021年,俄罗斯新推出的卡玛斯54901重卡曾准备闯入欧洲市场。它一改以往粗糙的印象,在各方面都进行了雕琢,配备了排量12升的六缸发动机。
该发动机可以在350匹到550匹之间自由选择不同马力段,被认为是俄罗斯最先进的卡车之一。
然而,中国早在2019年推出的福田欧曼重卡就采用了X13国六发动机,排量达到13升。它配备了480、510、540、560,以及最高580匹的马力。
两者的性能高低对比已经非常鲜明。更进一步说,中国卡车已进入“电动化+智能化”阶段。
中国重汽的L3级自动驾驶重卡已经在俄罗斯北极圈矿区实现了无人运输。而卡玛斯的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这种技术差距加剧了俄罗斯对本土产业衰退和技术受制于人的担忧。作为一个曾与美国匹敌的重工业大国,俄罗斯民族至今仍承载着当年的超级大国记忆,无法轻易“咽下”被曾经的“学生”中国超越的现实。
因此,俄罗斯的制裁手段虽然来势汹汹,但并未准备彻底“打死”中国卡车。即使没有中国卡车的竞争,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能力,也难以真正复兴本国的卡车工业。
俄罗斯也留有“一手”。就在2025年5月,俄罗斯推出了“工业本地化计划”。该计划规定,只要在俄罗斯本土组装率达到50%以上,就能减免部分关税,并享受税收优惠。
这背后的深意,是希望吸引中国车企前往当地建厂,将产业链留在俄罗斯,从而带动俄罗斯的零部件产业发展和当地就业。
过去几十年,中国卡车在本土市场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对高可靠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在厂家、经销商与服务商三方配合下,构建起了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
如今,在中国国内发布一款新车,限时维修、故障补偿、全国联网服务站点,都是“标准动作”。
然而,中国品牌进入俄罗斯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在“突发局势”推动下的临时替代行为,本身缺乏长期规划和足够的技术积累。
更现实的问题是,俄罗斯地广人稀,许多运输路线长达几百公里甚至没有一个服务站。在这种环境下,想快速铺开服务和配件体系,难度可想而知。
为应对俄罗斯政策的变化,中国国产卡车品牌已经选择了“迎难而上”,加快在俄罗斯本土化的进程。
其中,北汽福田、东风柳汽乘龙、上汽红岩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俄罗斯进行本土化布局。它们正通过构建完备的供应链并与当地企业合作,更好地融入俄罗斯市场。
结语
俄罗斯对中国卡车的禁令,并非简单的贸易保护,而是俄方在特殊时期下,对自身产业安全、经济利益以及技术自主性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
它旨在为本土产业争取发展空间,同时以市场为筹码,促使中国企业进行更深度的本土化投资。这标志着中俄经贸关系从机会性合作,正向更复杂、更具战略性博弈的“强制进化”转型。
这不仅是中国卡车在俄市场的挑战,更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应对地缘政治复杂性、产业保护主义以及实现更深层次“走出去”的缩影。
这一事件揭示了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现实。中俄关系,尤其在经济领域,正从过去的“互补共赢”走向更为复杂的“战略竞合”常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