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35万的小米YU7,现在二手市场卖37万,还要排队抢购?"这个看似荒诞的现象正在真实上演。首批小米YU7车主刚刚提车,全国二手车市场就惊现近百台"准新车",最夸张的是这些行驶里程不足百公里的二手车,价格竟然比全新车还高出1-2万元。
黄牛产业链的疯狂套利
打开任意二手交易平台,输入"小米YU7转让",立即跳出上百条车源信息。这些标价35-39万的"准新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Max高配版、行驶里程不超过100公里、承诺"当天付款当天提车"。细究这些车源来历,主要分为两类:专业车商在发布会当天就抢订的首批现车,以及二手车商从首批车主手中高价收购的转手车。
更令人咋舌的是"二次加价"模式。有二手车商坦言,他们以36万收购的YU7,转手就加价1万挂牌37万出售。这种层层加价的模式,让本应平价的国民电动车变成了投机者的套利工具。
供需失衡背后的消费困局
小米YU7的爆红有目共睹——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8小时锁单量达24万台。但官方交付周期显示,Max版提车需等待33-36周,近9个月的煎熬等待,成为黄牛滋生的温床。在闲鱼等平台,大量转让订单声称"最快一两个月提车",这些"加塞"订单进一步挤压了普通消费者的提车空间。
有趣的是,这场加价狂欢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价。一线城市车商加价幅度普遍高于二三线城市,反映出不同区域消费者的急切程度和支付能力差异。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车商甚至跨地区调货,利用信息差赚取差价。
谁在为投机狂欢买单?
面对二手市场乱象,小米汽车官方始终保持沉默。但消费者需要明白,这种短期投机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汽车消费生态。当加价成为常态,受伤的永远是那些遵守规则、耐心等待的普通购车者。
新能源汽车本该是让科技普惠大众的创新产物,如今却沦为资本游戏的棋子。在谴责黄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何每次热门新品发布,都会重演这样的闹剧?或许,只有当企业完善预定机制、消费者保持理性,才能真正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科技的进步不该被投机所绑架,汽车消费更不应成为富人游戏。期待小米能尽快拿出解决方案,让YU7回归它"为发烧而生"的初心。毕竟,再好的车,也经不起这样透支消费者的热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