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断供氮化镓市场,比亚迪等企业面临供应链重构危机

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我问你个问题,客户明摆着有需求,厂商却偏要说不做了,这是资本算账算得太冷血,还是看破不想再赌?

台积电宣布,要在未来两年内彻底退出氮化镓市场,这事儿一出来,真不是行业震一震就过去了,而是实打实地断了不少企业的后路,尤其是比亚迪。

台积电断供氮化镓市场,比亚迪等企业面临供应链重构危机-有驾

我翻了下数据,过去几年,比亚迪在电动车功率器件领域推进得挺猛,氮化镓这块就是其中关键一环。台积电原本在这方面一直是比亚迪背后的稳定供货者,甚至可以说是前三大客户之一的重头戏。现在台积电要抽身撤退,按它自己的说法,是经过全面性评估后决定退出氮化镓市场,未来两年内逐步收尾,还说会积极沟通,保证客户过渡平稳。但听起来怎么都像是场温柔又残酷的分手。

台积电断供氮化镓市场,比亚迪等企业面临供应链重构危机-有驾

我试着理解台积电的算盘。说白了,氮化镓这门生意不好做。投片规模小,产值又低,价格战打得狗血,尤其是大陆厂商在这块下重注,卷成本、卷价格,台积电作为高端头等舱供应商根本不想下场陪跑。

你去看财报也能看出端倪,2023年台积电整体营收超过690亿美元(来源:TSMC财报),其中氮化镓相关业务连个位数占比都没有,利润贡献更是边角料。要继续烧资源伺候这个低毛利市场,不如早点切干净。这是典型的战略性放弃,在它眼里,这不是断臂,而是清仓。

但换个角度想,客户怎么办?比亚迪不是一般客户,它这两年在电动汽车功率器件上的布局很重,2023年电动车销量突破302万辆(来源:比亚迪年度报告),全球市场份额都挤进前三,氮化镓的高频高压特性本来就是它瞄准快充效率和能效比的法宝。现在后端代工说断就断,哪怕提前两年通知,也得整个系统级重构。

台积电断供氮化镓市场,比亚迪等企业面临供应链重构危机-有驾

而且比亚迪不是孤例。台积电的另一大客户——纳微半导体(Navitas)也早在布局B计划。据公开信息显示,纳微已经在转向台系以外的供应链,并尝试与中国大陆的几家代工厂洽谈合作(来源:EE Times Asia 2024年6月报道)。台积电此举不是让一家两家客户重新找人,而是给整个氮化镓产业链中上游来了一记预警:高端代工厂不陪你玩了,你们自己搞定。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台积电放弃的恰恰是氮化镓?这技术本身没问题啊。高频、耐高温、小尺寸,适用于充电器、车载快充、5G射频放大器等等。它和碳化硅并称第三类半导体双子星。全球市场也没停下扩张的脚步,预计到2027年,氮化镓市场规模将超过20亿美元(来源:Yole Intelligence 2023年报告)。

这就是问题关键:技术是生意却不赚钱。

大陆厂商太卷,低价供货成常态,代工厂利润被榨干。台积电根本不愿意陪着亏,更不愿降低标准转型中低端,于是直接选择下车。而大陆代工厂恰恰靠价格占据份额,比如中电科、三安、东微半导体,近两年都在追着接单。有人愿意卷,自然有人退出。

我昨天特地问了几个做代工和设计的朋友,三个人一个比一个沉默。有个搞封装测试的朋友说,现在接一个氮化镓订单利润只有两年前的三分之一,还得拼交期拼工艺参数,稍微一个点不达标,客户直接退货。他说得很直白:这活儿,烧脑又烧钱,还不如接传统Bipolar的量产。

也难怪台积电不想陪着苦熬。

台积电断供氮化镓市场,比亚迪等企业面临供应链重构危机-有驾

那比亚迪怎么办?我觉得它要扛住,就得像特斯拉那样砸资源自研或者内部化。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看它准备走哪条路:是继续依赖外部代工,还是重构上游供应链体系,从设计到制造形成闭环。

但说实话,现在全球能稳定提供高端氮化镓代工的没几家,剩下的,要么良率不够,要么封装配套跟不上。台积电退出这个池子,挤出来的水并不好接。

还有个细节我没法忽略:这事儿发生在台积电对外扩产最猛烈的节点。一边在美国亚利桑那、德国德累斯顿扩建厂房,一边对大陆低利润业务踩刹车,这种双重策略说明什么?

说明它越来越重视资源配置的产出比,不做国家任务型企业,也不陪客户赌前景。简单讲:不赚钱的不要。

可比亚迪和纳微这样还在赌未来的公司呢?如果上游说退就退,那中游怎么办,下游怎么办?客户的技术路线、产品规划、资本预期全被打乱。

我不是在替哪家企业鸣不平,而是站在吃瓜群众的角度,看见了一种无声的硬碰硬:战略精算和技术理想之间的对撞。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还有多少产业会被这样按下暂停键,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利润不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