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

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开电动车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从国产的比亚迪、蔚来,到进口的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咱们在享受电动车带来的安静和提速快感时,可能很少会去想一个问题:这些车的“心脏”,也就是驱动轮子的电机,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到底掌握在谁手里?

最近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特斯拉、宝马、通用这些响当当的汽车巨头,像是商量好了一样,纷纷宣布要开发一种不使用“稀土”的新型电机。

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有驾

这听起来有点技术化,但说白了,就是他们想给电动车的“心脏”动一次大手术,换掉里面最关键的一个“零件”。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围绕着中国稀土资源的全球产业大博弈,而这场博弈,关系到未来几十年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走向。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稀土”到底是个啥。

它不是一种土,而是17种特殊金属元素的总称。

这些元素有个外号,叫“工业维生素”,意思就是,在很多高科技产品里,只要加一点点,就能让产品性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电动汽车的电机里,稀土,特别是其中的钕和镝这两种元素,作用就跟“兴奋剂”一样。

加了它们制造出来的永磁电机,磁力特别强,可以让电机做得更小、更轻,同时效率更高、动力更猛。

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有驾

对于天天担心续航里程的电动车来说,电机轻一点、效率高一点,就意味着能跑得更远一点,驾驶体验自然也就更好。

所以,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高性能的电动车,用的都是这种稀土永磁电机。

问题就出在这里。

这个性能超强的“工业维生素”,全球的产能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国。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承担了全球超过85%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

这就形成了一个让欧美日汽车强国非常尴尬的局面:无论你的汽车品牌多高端,技术多先进,只要你想用上性能最好的电机,就绕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这就好比全世界的顶级厨师,都想做一道绝世美味,但那最关键的一味秘制调料,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能稳定供应,那就是中国。

这种依赖,让那些习惯了在汽车工业里呼风唤雨的巨头们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有驾

尤其是在德国莫尼黑车展上,当他们看到中国电动车品牌带着各种先进产品大放异彩时,那种危机感就更加强烈了。

于是,一场“去稀土化”的联盟行动开始了。

在伦敦新能源车展召开之前,特斯拉率先发声,其实这也不是它第一次提了,早在几个月前就透露过风声。

紧接着,美国的通用、日本的日产、法国的雷诺,甚至连德国的宝马、奔驰、奥迪(BBA)这些传统豪华品牌,以及德国采埃孚、美国博格华纳这类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加入了这个行列。

他们摆出的姿态很明确:我们要另起炉灶,研发不依赖中国稀土的电机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那么,他们能做到吗?

这听起来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实际上,不用稀土的电机技术并非什么新鲜事,它的历史甚至比稀土电机还要长。

我们现在熟知的汽车品牌特斯拉,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

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有驾

这位科学奇才在一百多年前发明的感应电机,就是一种不需要稀土的电机。

除了感应电机,还有像开关磁阻电机、电励磁同步电机等多种技术路线。

比如德国的纬湃科技就已经为雷诺汽车设计了一款不含稀土的电励磁同步电机,宝马和通用也在这条路上加紧研发。

这些技术的原理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绕开了稀土永磁体。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在同等功率下,这些电机的体积会更大、重量会更重,效率也可能稍逊一筹。

促使他们下定决心走这条路的,除了对供应链的担忧,还有实实在在的成本压力。

稀土元素的价格波动非常大,像关键的钕元素,价格从2020年的每公斤65美元,一度涨到去年的223美元,现在也要125美元。

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有驾

这种过山车式的价格,让汽车制造商的成本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开发替代品,既是战略需要,也是经济考量。

然而,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自救”行动,真的能撼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吗?

恐怕没那么容易。

首先,性能的取舍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消费者购买电动车,最关心的就是续航。

放弃了轻便高效的稀土电机,换上更重、效率可能更低的替代品,必然会影响续航里程。

在“里程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这无疑是在拿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做赌注。

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有驾

除非他们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一种性能、重量、成本、安全性都能全面媲美稀土电机的新产品,但从目前来看,这难度非常大。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博弈中,特斯拉的角色显得特别微妙。

作为全球电动车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虽然在美国,但它的上海超级工厂供应链本土化率已经高达95%。

这意味着,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完善且高效的制造业体系之上的。

未来即便特斯拉真的成功研发并使用了无稀土电机,大概率也是由中国的供应商来生产。

到时候,其他欧美车企想要跟进,会发现他们在制造成本上,依然无法和背靠中国供应链的特斯拉相抗衡。

绕了一大圈,似乎还是没能摆脱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拥有一个欧美国家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那就是遍布全国的充电网络。

中国稀土,驱动电动汽车变革,隐形力量改变世界-有驾

当一个车主可以很方便地在小区、公司、商场和高速服务区找到充电桩时,他对续航里程的焦虑感就会大大降低。

电机变重导致续航减少几十公里,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了。

这个强大的基础设施“安全网”,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无稀土电机在性能上的短板,为这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所以,欧美车企的这次集体发声,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姿态,意在向外界展示他们摆脱依赖的决心,同时也希望能给势头正猛的中国车企泼一盆冷水。

但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这种做法反而可能间接地帮了中国企业一个忙。

他们的研发方向,恰恰也为中国企业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中国,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非常庞大,这类车型没有续航焦虑,对成本却非常敏感。

如果能用上这种成本更低的无稀土电机,无疑会大大提升混动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你看,西方国家为了解决自己的供应链安全问题而研发的技术,可能最终会在中国的另一个庞大市场里开花结果,进一步巩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这提醒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我们不仅要努力补齐像芯片这样的短板,更要懂得如何将我们在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长板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才是赢得未来最可靠的保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