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焦虑党福音!星愿新增了长续航平价版
一直在等一个续航长点但价格别太高的版本,
结果星愿这次直接给了个惊喜。
新出了一个410km自在版,价格和310km的梦想版一模一样,
都是七万三千八。这就像是给我们这些偶尔需要跑远点,又特别怕电量不够用的人,量身定做的。
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先是愣了一下。
你知道,平价纯电车最难的,就是在续航和价格之间找到平衡点。
太短续航的,几个月就忘了它。
长续航的,当然对预算有要求。
很多车,续航长了,价格就蹭蹭涨,
这时候大部分人只能望而却步。
不过这次星愿做出这个410km自在版,
让我有点吃惊。
在我就职汽车行业的日子里,
听过太多就是看续航这句话。
这个数字能压在七万多块,
算是个让人愿意考虑的方案。
你想,
这410km数据是基于哪些测试标准?
官方是工况续航,还是NEDC、实际驾驶?
我估摸着,追求实用性的话,
大概实际能跑350km到370km左右。
具体要看油门踩多狠,
空调开的多猛,
路面是不是颠簸。
要说,和同价位的其他车型比,
其实没那么激烈。
比如同样7万多块,市面上常见的小型纯电车,
续航多在300公里左右。
但星愿这个410km,
相对来说,算是个真硬菜。
别以为我就全盘吹捧。
这事儿也没那么完美。
你知道很多时候,官方续航和实际用车表现差挺多的。
我记得我朋友买了辆某品牌电车,
官方标称320公里,
实际骑下去,刹那就掉到了250。
这种差距,有时候让人挺无语。
我还在想,
这个410km自在版可能会不会变成一种价格陷阱。
续航长就代表一切吗?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经常犹豫。
续航长,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电池包,
重量上去了,车身也变得更笨重。
百公里成本也许会涨个5%左右,
但我们只看到价格一样,没留意到,
实际差异是藏在里面的。
我刚才翻了下车企的研发流程的资料,
其实这个410公里的版本,要用更高比能的电池材料,
试图压缩体积以降低成本。
但你知道,电池技术还在不断发展,
昨天还听说某个供应链人偷偷告诉我:
买电池原料,是个难题。
价格变动比价格还快,
这就是为什么说,车企的供应链博弈,从原料到成品,
都像是在一场没有硝烟的。
说到供应链,我突然想到一件事:
最近我修理一个老款电动车,
车主抱怨续航变差多年。
我翻查了电池的使用记录,
实际上,也就是用了两年,
但那时候的电池早就老化了个七八成。
这让我思考,
续航是硬指标,但它也不是唯一的。
比如老车主喜欢说:我早就惯跑80公里了。
但是呢,遇到长途才是真正的考验。
哎,说到这个,我还想起之前朋友开着一辆日产,我们聊起它的平头盖设计。
他笑着说:车子虽然老了,但续航还不错。
我心想,这不就像我们买东西,总要考虑实用多一点。
比如我估算过,百公里的电费,按0.3元/度算,
要是续航能达到410公里,要不是电池100%的充满电,
每公里的能耗大概是0.23元左右。
(这段先按下不表,突然发现要不要考虑电池更换成本这个问题?)
事实上,将来换电池,可能比买车还贵。
这也是我一直质疑长续航车一个原因,
要是真能用个五六年,可能还好。
但如果续航核心目标还在,
是个不断增加投入的陷阱。
回到实际,星愿这个410款是不是会带来一些影响?
我猜测,消费者的心理在变化。
过去,很多人觉得续航长的车太贵。
价格差不多,续航多了,
花的钱更值了。
特别是长途出行频率不高,还要考虑城里用车的续航表现。
不过我一直在思考:
这410km,真的够用吗?还是说,买车时的幻想?
我天真地相信,毕竟设计得再好,没有实际行驶体验,
都只是纸上谈兵。
而且,很多车主其实更在意的是充电方便,
这个410km自在版如果能配合快速充电技术,
那就有点意义了。
嘿——
你知道,快速充电确实能解决部分问题,
但充电桩分布、功率,以及电池循环寿命,
都值得考虑。
我一个好友,他就告诉我:跑长途,还是得图个方便。
这个方便其实比买续航更难,
而且,拜托充电桩的等待时间还在那摆着。
总结下,
这辆410km自在版的出现,
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它用一个差不多的市场价,
拿到了更持续的续航数据。
我依然觉得,
未来的长续航纯电车到底能不能真正不折腾?
这个问题,或许还得靠时间验证。
(这段留一个问号,你会不会考虑买个续航好的车?还是觉得‘开得快’更重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