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我在店里看着一辆刚到的九号M5系列,亮得眼睛疼。手感好像还不赖,挺扎实的,但心里那点疑问——这玩意儿,真的能跟燃油车比操控吗?——每天这种思想反反复复。
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记得去年试驾一台国产油车,油门一踩,那转向就像把轮盘拔到极限,整个身体都能感受到那点虚悬。我大概估算,M5的调校,悬挂和车架的刚性,可能比那台油车高出20-30%,体感确实不同。
我跟朋友聊,朋友是经销商,有次说:电动车,就是总觉得少点‘魔力’。但九号那条最新的凌波OS,感觉功能多得让我都困惑,《我真能用得上这些?》好像还差点傻瓜式,其实我知道,科技越多,用户越容易觉得复杂。可你要说,骑电摩能像燃油车甩开一身灰,不都是体验感吗?只硬是要用点黑科技去强化这体验。
我还记得那个场景,客户在我面前犹豫:这车也太贵了吧?都快一万零几。我心想,使用成本上怎么办?真算下来,百公里电费成本估算,可能4元(体感/样本少),比起养油车,还是便宜的。再算一笔,新能源电池寿命2000次循环,折合差不多可以骑到24万公里(这是粗算,实际用不上那么长),也就是说,这款M5平均下来百公里成本,要比燃油摩托低不少。
市场真正的难点在哪?还是用起来是否顺手。这里就要提九号的技能了。例如,双通道ABS和TCS对比一台普通2万左右摩托,差异明显——一个更安全,一个更稳才是真的走得远。可我心里还在琢磨,自动辅助、车路协同,未来的智能配件到底多快能真正落地?多快?这个问题,总让我觉得距离还挺远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觉得我对未来的智能出行预期,总像在看科幻片,实际操作时,很多黑科技还在试验线,离普及还远。难得九号提了个车路协同,我甚至在想,这个车路,到底是什么?我没细想过。也许,就是那些智能红绿灯、路况标志,甚至未来的自适应道路系统。
关于设计和研发,别的品牌多半在堆料,九号却强调软硬结合。我打个比方,这就像我们找房子,硬件好是硬盘、内存,但软件和布局一样重要。九号用了凌波OS,实际上就是给车辆装上了智能大脑。但我猜测,倘若这软件不好用,或者不能好的与外部生态互动,一切硬科技都变了味——只是一堆漂亮的数据和功能堆砌。
一个临场小计算:假设自己骑这车,用上一天——50公里左右,已算够城市一周的用量(这有点极端,但大体能体会)。每公里电费大概0.02元,总电费1元多点,燃油的油费大概4元(体感),碰到堵车,油耗飙升,电则几乎不变,节省是真的。但问题是,充电还是麻烦,不像打个油就行。
你看,问题很多:充电桩普及率?骑行惯的转变?这些都得转化好几年。反倒是这次九号的硬件+软件都在试图捕获倒真提醒我,行业更新太快,脚步不能乱。
我最喜欢的,是九号对好车的理解:智能、性能、体验三合一。那辆刚上市的M5,卖个火,销量破三万,数字摆在那里。性能方面,200的电机,110公里/小时,这和我以前试过的燃油车不相上下,甚至更精准点,也没那么油腻。
但我始终困惑:这东西骑着真舒服,能不能做到没有一丝怨念?其实不用多问,关键还是体验升级。我自己用过油车,少不了那点机械感,但骑多了,还是觉得盖不住那点生硬。电摩带的黑科技——自动辅助、语音控制,确实在悄悄变成骑行新宠。
但我还在想,有没有可能,未来的出行,变成手指一动,车都知道你的需求?——一个猜测不一定准:也许,未来的驾驶员,就是在路上呆着,不用操心太多。可这看得见、这摸不到的总让我心痒。
九号拼的是未来感,但我觉得最扎心的,还是怎么在这新机遇里平衡技术和生活。你说,骑个电摩,好像科技感强点,但如果有一天,骑着未来的智能摩托,会不会也变成机器奴隶?我知道,这话有点荒。
回头看,现在产品、技术、市场都在快速变,能不能在新机遇里找到自己?这才是关键。每次遇到新车,总会想,哪一天,我能骑着一台懂我的智能电摩,不再为续航焦虑,不再烦恼操作复杂。这一天,还远吗?还是说,其实,未来就藏在身边的这些细节里——一线的灯光,一次顺滑的换挡,一句语音通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