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一家比亚迪兆瓦闪充站车主李先生在自建桩上实测了汉L车型的充电速度:从电量3%到61%仅用5分18秒仪表盘显示的CLTC续航里程从19公里飙升至440公里。 整个过程充电功率峰值达到1002kW液冷充电枪在高效工作后仅微热温度略高于体温。 这一幕被现场记录成为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落地的直接证据。
兆瓦闪充的核心参数颠覆了行业认知:电压1000V、电流1000A、功率1MW(1000kW)充电倍率高达10C。 以100kWh电池为例峰值充电速度达每秒2公里5分钟补能400公里续航。 这一数据远超特斯拉V4超充的600kW和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4C充电水平直接跨入“兆瓦时代”。
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三大协同创新。 电池层面比亚迪重构刀片电池结构采用高镍低钴材料降低内阻50%并植入“内骨骼式CTB技术”通过立体泳道复合温控系统提升散热效率90%确保2000次循环寿命。 电控系统搭载自研1500V碳化硅芯片减少能量损耗;桩端则配备液冷终端支持1360kW输出双枪充电技术兼容现有公共快充桩。
为应对-30℃极寒环境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将电池加热速率提升230%充电时间缩短30%。 而在高功率充电时液冷线缆将温度控制在50℃以下避免异常发热。
兆瓦闪充的推广依赖密集的配套建设。 比亚迪宣布2025年前建成4000座兆瓦闪充站首批500座已投入运营。 充电站采用分级配置:单座站配备1根1000kW兆瓦桩和2根400kW快充桩以平衡电网压力。 同时比亚迪联合小桔充电共建1万根超充桩与新电途合作5000根并开放技术标准给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头部运营商推动“万桩共建”生态。
电网承载力是另一大挑战。 单根兆瓦桩启动时相当于100台家用空调同时运行可能引发电网瞬时过载。 比亚迪的解决方案是“光储充一体化”:在充电站部署光伏板发电搭配储能柜错峰蓄电。 例如储能柜在夜间低谷期存电白天高峰期释放能量隔离电网直接冲击。
兆瓦闪充正在重塑行业竞争逻辑。 汉L、唐L作为首发车型将20-30万元级电动车的补能效率推至燃油车水准。 800V高压平台下放至秦L EV等中端车型后进一步挤压竞品市场空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换电模式的冲击蔚来等企业依赖的换电体系因兆瓦闪充的普及投资回报率可能大幅降低。
用户心理也在发生变化。 早期电动车用户关注续航里程而随着主流车型续航突破600公里痛点转向补能效率。 实测中车主在高速服务区用一杯咖啡时间完成400公里补能彻底扭转“充电需等待一小时”的固有认知。
成本和标准化仍是普及瓶颈。 单根兆瓦桩成本超普通桩3倍比亚迪计划2025年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30%。 跨品牌兼容性同样棘手:特斯拉、蔚来自建超充协议未开放公共桩互通需依赖智能升压技术适配不同电压。 此外用户对频繁超充可能损伤电池的疑虑尚未完全消除尽管比亚迪宣称电池循环寿命达2000次。
充电桩概念股在兆瓦闪充发布当日集体走强产业链上下游如碳化硅器件、液冷技术供应商订单激增。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直言:“当充电时间缩短至一首歌的时间电动车与燃油车的终极对决已进入倒计时。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