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先抛:2025年上半年,几家头部车企靠规模与技术圈粉,利润像冲上天的火箭;与此有公司产线被法庭拆了,营收缩水得像被掏了心脏,这种极端并置,让人既兴奋又不安。
比亚迪的成绩单先亮相,3712.81亿元营收、155.11亿元净利,销量214.6万辆,这是一种拳头与肌肉的表现,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技术红利和销量联动,像是在告诉竞争对手,“跟上节奏或被甩开”;我在想,这样的规模带来的护城河是真实的,但风险同样真实,量大了,供应链、利润率微小波动就会放大,换句话说,越高楼越怕风。
上汽和吉利也不是闹着玩的,上汽营收接近3000亿,吉利超1500亿,靠的是广覆盖的产品和渠道,这种打法长期有效,但当下环境不只要体量,还要效率和创新速度,这两条里一条掉队就可能被补位者撬动市场,留下一地鸡毛。
反观众泰,营收只有2.8亿元,产线被法院强拆,公告里字字铿锵——“今年无法复工复产”,现场图片我没看见,但单从这一句就能闻到灰尘与锈迹的味道,法院的铲除,不只是设备的倒塌,还有企业治理和资金链的暴露,法槌落下的那一刻,可能是多年来隐患的集中爆发,这种戏剧性反转,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拖延和错判的后来者报应。
数字之外有细节——零跑、北汽蓝谷、小鹏的营收或销量实现暴增,零跑营收同比174%,北汽蓝谷154%,小鹏132.5%,小鹏销量甚至跳起279%的舞,这听上去很嗨,但嗨背后是补贴退坡、价格战和产能投放的三重考验,增速漂亮并不等于盈利好看,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几家公司销量大,单车却亏损。
东风每辆只赚67元、零跑135元、北京卖奔驰只赚855元,这些数字像针,扎在行业的痛点上——利润被压缩到边缘,售价与成本之间的缝隙被拉扯得越来越薄;华晨卖宝马每车赚6530元,这差距不是运气,是产品线、品牌话语权和渠道效率的综合展现。
我现场采访了一位四线城市的二级经销商,他说“今年货到得快,消费者观望也快,想买的是不会被价格吓跑,但会被服务和交付体验打动”,这句话暴露了一个细节:终端体验在这个阶段成为分水岭,厂家的生产表演再精彩,最后还是得经销商和交付人员把钱收回来。
时间轴往回看,2025年上半年是一个加速器,不仅把强者放大,也把弱者的漏洞曝光,三家营收超千亿,六家营收下滑,这种两极分化并非意外,它有根:过去几年快速扩张留下的“账”现在陆续到期,供应链价格波动、原材料涨跌、信用环境收紧,每一项都是隐形税。
细小之处更有戏,众泰宣称完成了对阿尔及利亚订单的14辆发运,这种数字看着滑稽,却是公司最后的风声,14辆,不是大新闻,但足以让账本上有一道尴尬的注脚,很多时候公司停摆,文本里这种“断线的订单”最能刺痛人心。
换个角度,新能源车企的分化尤甚,部分企业靠快速扩张和补贴吃掉市场份额,而另一部分在技术路径上赌注重构——电池、软件、整车架构的选择会决定中长期命运,短期的营收亮眼,可能是一阵风,而底层技术与成本曲线才是那张长期票。
有人会问,投资者怎么办,我自问自答:别只看营收和销量,关注现金流、毛利率和单车盈利,还有治理结构与法律风险,这些通常是“安静的杀手”,表面风平浪静,内部已然裂缝。
企业治理问题在这份季报里隐约可见,法院拆除产线背后可能是债务、担保或股权纠纷的叠加,很多厂商在扩张时选择了“杠杆+速度”的公式,而现在监管和市场在收紧,那些松懈的治理结构很容易被放大成实质风险。
我还想强调一个不那么好听的事实:媒体和资本的放大镜常常让初创或成长型车企在短期内获得过多关注,这既催生了创新,也催生了浮华,真实的运行数据里,常有“美化的KPI”和“被忽视的坏账”,投资者需要一种更粗糙、更接地气的审视方式——别被漂亮的PPT和光鲜的交付照片迷惑。
情绪上,行业既有激动也有疲惫,部分消费者仍在观望,部分资金在重新排位,更多的是在等待那几个兑现的信号——可持续的单车利润、稳定的现金流、以及治理规范化的证明,缺一不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