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造出八缸发动机,四缸机热效率难突破,技术原因解析

说真的,我有时候觉得中国汽车圈就像个魔术表演现场。

你走进去,满脑子疑问:为啥别人都能变出鸽子,咱们家那小子非要玩变鸡蛋?

最近吧,又冒出来个“热效率48%发动机”的瓜,吃瓜群众们围了一圈,手里拿着放大镜,有的研究气缸,有的研究老板表情,真正关心发动机的人,估计还不如关心发动机名字里有没有“龙”字的人多。

你说这热效率是啥?

给不懂车的解释一下,就像你妈炒菜,买了一斤肉,最后你只吃到二两,剩下全进了油烟机。

长城造出八缸发动机,四缸机热效率难突破,技术原因解析-有驾

哪怕所有人都在讲绿色健康,最后结果还是油腻得很。

据说某个大佬在镜头前拍胸脯说:我们做不出来48%的混动专用发动机。

下面弹幕倒是热闹,有人说你技术不行,别人家都造航母了你还不会游泳;也有人说你做人实在,不像有些品牌专门干PPT造车、虚标一切;更有甚者八卦到增城发动机招标会,说人家要求热效率43%起步,结果发动机厂商集体装聋作哑,谁也不敢去应征。

像极了你高考填志愿,全班第一志愿北大清华,结果报名那一刻都怂了,还是去本地技校香。

你说这技术到底行不行?

其实在中国汽车界,数据这玩意儿跟身份证一样,谁没几张?

有的标个“最高”,有的标个“工程”,有的干脆贴个“实验室专供”,让你分不清到底是下厨房的炉火还是诺贝尔实验棚里的火箭。

最近坊间热传某几家标出了48%热效率,技术据说真有,甚至正儿八经地做了新闻发布会,仪式感满满。

问题是,这些数值大多是在实验室里,环境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恨不得连PM2.5都要精确到个位。

你说这和实际开车拉货、堵车、踩急刹有什么关系?

就算你在台架上跑出世界纪录,没人关心你能不能把丈母娘、三袋大米和两只狗顺利送回家。

这就牵扯出一个玄学词汇——“工程热效率”。

简单来说,实验室条件下你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火眼金睛都能秀出来;而工程热效率,就是你回到家穿着秋衣秋裤,带着孩子、拉着老婆、拎着大白菜,再也不能变身的那种真实状态。

长城官方说了,咱们这41.5%是工程热效率,带着空调、发电机、转向泵,就像你平时开车那种。

长城造出八缸发动机,四缸机热效率难突破,技术原因解析-有驾

听着还挺有道理,可网友们一听,心说你老实人吃亏,看隔壁都在吹天花板,你为啥要报地板价?

难道是良心发现?

还是怕吹牛被打脸?

要我说,这就跟高考前大家都说自己考试全靠蒙,最后一查分,你蒙个700,别人真就蒙到补考。

其实发动机热效率这点事儿,说白了就是“干活比吃饭”。

谁干的活多,吃的饭少,谁就是模范员工。

可惜的是,发动机再怎么努力,永远也别想全额把米饭变成力气。

中间总有一帮“偷吃”的家伙:冷却系统、排气、机械摩擦,外加偶尔来点胃胀气——不完全燃烧。

你想想,这和我们职场多像,老板觉得你应该100%投入,结果你还得上厕所、喝水、摸鱼、刷个短视频,最后干活效率也就40%出头。

不过没关系,40%已经是行业劳模,毕竟有人一直在摸鱼。

近年来,车企为了让发动机少吃点,多干点,真是用尽了洪荒之力,各种黑科技轮番上阵:有的提高压缩比,活塞跟做仰卧起坐似的,恨不得碰到气缸盖;有的降低机械摩擦,润滑油涂得跟贵妇抹护肤品一样厚实;还有的研究燃烧效率,把汽油雾化得比奶茶店的奶泡还细腻。

甚至连可变气门、阿特金森循环这种听上去像魔法咒语的技术都用上了。

结果呢?

媒体发布会一顿猛吹,最后你买回来照样堵在三环时,发动机热效率跟你的手机电量一样,怎么都不够用。

其实热效率这东西,它不是个死数。

长城造出八缸发动机,四缸机热效率难突破,技术原因解析-有驾

就像你媳妇心情,阴晴不定,全看工况。

城市拥堵开开停停的时候,发动机效率比你早上没睡醒上班还低。

只有在大负荷低转速,比如拉着全家爬山,发动机才肯卖力气,效率高得能让你怀疑人生。

于是混动汽车横空出世,主打一个投机取巧。

什么时候发动机高效就开,什么时候低效就靠电机。

节油是节油了,可你以为这是科学,其实只是“会挑活儿”的老油条。

说到这,可能有小伙伴要发问了:为啥有的车标48%,有的车只敢标41.5%?

这跟你年终奖吹牛一样,吹高了老板开心,实际到账就两根油条。

发动机厂商嘛,实验室造梦,PPT上造神,实地一看,天使变凡人。

有人说,只要能拿出48%的实验室数据,哪怕实际跑不出来,也值得骄傲。

可等到真把发动机装进车里,你就发现,地球引力是真存在,数据的“水分”有时候比饮料还多。

而且别忘了,决定你油耗的从来不是发动机一个人。

变速箱、车重、风阻、轮胎,甚至你那踩油门的脚步有多沉,都能把热效率变成段子。

你要真信发动机号称多省油,建议顺便买双轻便跑鞋,省着最后都是脚下生风。

要说中国汽车圈,发明噱头的能力绝对是世界领先,车还没造好,宣传片先拍了十条。

长城造出八缸发动机,四缸机热效率难突破,技术原因解析-有驾

说不定哪天发动机厂商要是没数据可吹了,直接宣传“我们的车能让你忘掉油价”,再不济来个“买发动机送抖音热搜”。

有人问:能整出八缸大怪兽,怎么四缸高热效率就做不出来?

这就像你能在家做满汉全席,却煮不好一碗泡面。

说到底,大排量发动机是炫技,热效率是内功。

八缸是面子,热效率是里子。

中国企业嘛,面子和里子总要有个取舍。

数据能吹就吹,实在不能吹就换个角度,反正宣传材料总有办法让你觉得“我们的技术世界领先”,即使你三年没卖出去几辆车。

再说回热效率。

那些发布会上的“最高热效率”,本质上是“史上最强自我发挥”,和你朋友圈里秀的旅游照一个路数,真正到现场一看,连滤镜都懒得开。

相比之下,肯老老实实说“工程热效率”的,多少还算有点做人底线——这年头敢讲真话的,基本都该进ICU抢救。

也许一百年后,热效率能够突破80%,那时的人们早已不再开油车,发动机这种东西成了博物馆展品。

到时候小朋友听着大人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曾经为了那点可怜的热效率,吵得比争抢茅坑还热闹。

可惜最后大家发现,最省油的方法就是不买车,公交地铁走起来。

人类历史,就是这么荒诞。

其实中国汽车行业的荒谬不在于技术做不到48%,而是明明知道做不到,还要一本正经地吹出来。

长城造出八缸发动机,四缸机热效率难突破,技术原因解析-有驾

就像你明知道自己论文抄袭,答辩时还要眼不眨心不跳地念出“创新性极高”。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实验室最高值?

因为没人检查作业,谁都可以上交一份满分答卷。

只有到真正路上跑的时候,你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比你兜里的零钱还要大。

但你要说这就是中国汽车的全部,那又未免太绝望。

毕竟,有人还在认认真真地研究发动机,有厂商还在琢磨怎么让车多跑两步。

只是这过程中,谁都不想当那个被骂“技术不行”的倒霉蛋。

于是热效率成了“薛定谔的猫”:打开PPT——48%,坐进车里——41.5%,最后油耗表一看——比你预想的还高一点。

你要说谁对谁错,网友们各有各的算法,反正车展上的技术讲解,比你妈买菜还会讲价。

所以嘛,不是说八缸发动机就一定能做出48%的热效率,做不出来也不代表技术落后,顶多说明你还没学会怎么吹牛。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会吹牛的人,缺的是能把牛吹着吹着,真变成现实的那一批。

可惜,发动机热效率的现实挺骨感,理想很丰满,就像你期待的年终奖,最后发下来只有五毛钱。

最后,如果你还在为发动机热效率到底是41.5%还是48%而焦虑,不妨想想你上一次开车堵在路上,油耗表上的数字是不是比你工资涨幅还稳定?

再不行,买台电动车,反正连发动机都没了,省心又省力。

朋友们,数据的尽头是广告,热效率的尽头是自行车。

所以,别太当真。

汽车行业的热效率,就像你我的人生目标,永远只能无限接近,永远到不了终点。

热效率48%,那是PPT上的天堂;41.5%,那是现实里的地板。

买车就像做人,总得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左晃右摇,才能活得轻松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