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一季度销量榜单里挑一个“炸裂”的点,我们不妨直接拿问界M9说事。它的成绩是22,388辆,排在第9。这数字乍一看挺吓人的,尤其是对一个还不算完全站稳脚跟的国产新能源品牌来说。一个中大型SUV,起售价高达50万,居然能在短短几个月里甩出两万多辆?这可是在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里啊,跟奥迪奔驰宝马这些老牌豪强同场竞技,不但进了前十,还把宝马X3、奔驰GLB这样的传统燃油豪华车甩在了后头。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对劲?
先别急着得出“问界起飞了”“国产新能源逆天了”这种结论,咱们一点点来拆。销量是个表面的数字,背后藏着一堆细节。问界M9的22,388辆,确实能说明它热销,但热销背后是不是有点“阶段性吹大”的意思呢?毕竟,这车是去年年底才刚上市,一季度正好是新车效应最强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汽车销量在上市初期都会迎来一个集中爆发期,尤其是对这种主打高端市场的车型来说。用户的购买决策周期往往比较长,第一批预订的订单会集中交付,这时候看销量,容易被“首波红利”放大。也就是说,这两万多辆里,有多少是积压的订单?有多少是新用户决策?这些问题得拆开看。
然后是钱的问题。这车卖得多,但它到底赚不赚钱?新能源车企的盈利能力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问界M9的起售价看着挺高,毛利率是不是也高呢?有数据能佐证吗?可惜,目前关于问界的毛利率数据还比较模糊,但咱们可以拿同行对比一下。比如理想汽车,它的高端车型毛利率常年维持在20%-25%,而特斯拉更夸张,毛利率能超过30%。这是不是说明问界也很挣钱?未必。它的“高端化”定位决定了研发成本、供应链成本、渠道成本一定在压利润。汽车行业有个规律:越贵的车,越烧钱。这不是夸张,而是实际情况。比如M9的舒适性配置,豪华车本来就堆配置,新能源车还得加上智能化的成本。这两块叠在一起,成本压力就上来了。再加上问界背后是华为,一个以技术导向驱动的公司,研发投入必然不低。这部分成本,可能正在侵蚀问界的利润。
我们可以再横向看看其他新势力的情况。理想、蔚来这些品牌都在“高端新能源”赛道里激烈竞争,但它们的盈利能力目前也没完全跑出来。理想虽然在SUV车型销量上表现不错,但它的整体利润率还是依赖规模效应。蔚来就更惨了,连年亏损,毛利率波动大,一直没能实现稳定盈利。对比传统车企呢?奥迪、奔驰这些品牌的高端燃油车型销量也不低,但它们的成本结构更成熟,技术研发的投入周期更长,品牌溢价能力也强。所以,它们能轻松跑出利润,但问界这类新品牌还在赶路。换句话说,这种阶段性销量的爆发,看着热闹,但是真正的盈利之路可能还很遥远。
再说企业到底是在干什么,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从问界的打法来看,它更像是抓机会。M9这个产品,明显是在朝着中大型豪华SUV市场下重手。50万级别的定价、主打智能化的差异化竞争、加上华为的技术背书,这些组合拳打出来的目的很清楚:先抢市场,后想盈利。问界的策略看着激进,但其实是新能源车企的常规操作。毕竟,成熟的市场里,销量是先导,利润才是结果。它现在不惜一切代价砸钱推广、提升交付能力,就是为了抢占高端市场份额。这个阶段亏钱不算异常,甚至可以说是预料中的事。新势力车企的竞争逻辑本来就是边亏边扩张,只要能撑住,未来的规模效应会逐步缓解压力。
但这里也得提醒一句,阶段性销量爆发是一回事,持续稳定的增长又是另一回事。问界M9的这两万多辆,证明它在高端市场的初步成功,但接下来呢?是不是能持续吸引更多用户?是不是能在BBA强势的高端市场里站稳脚跟?这才是关键。如果它的销量在后续出现断崖式下滑,那前期的爆发只能算昙花一现,长远看对公司是有风险的。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问界M9的销量是不是不正常?拆开看,其实没那么吓人。它的成绩固然亮眼,但背后是阶段性因素、行业规律、成本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高端新能源”的故事才刚开始,问界不一定能跑赢,但它的打法至少是有章法的。对消费者来说,买车是看性能;对企业来说,跑市场是看策略。问界接下来要怎么走,才是这场高端新能源竞争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换句话说,别只盯着表面数据,先看看它的底层逻辑,再看看它的后续动作。真正决定成败的,永远是下一个拐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