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陕西宝鸡的网约车圈里出了件新鲜事,引起了不少讨论。
当地交通部门规定,从7月11号开始,所有手续齐全、合规合法的网约车,都必须在车身上统一贴一个“身份标识”。
按理说,这应该是个好事儿,就好像给正规军发了统一的臂章,让老百姓一眼就能认出来,坐车也更放心。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规定一出来,很多辛辛苦苦跑车的司机师傅们非但没觉得高兴,反而一个劲儿地摇头叹气,觉得这标识贴在车上,不像是“安全认证”,倒更像是一张写着“我这车收费贵,图便宜的别选我”的告示。
一个本意是想规范市场、保障乘客安全的举措,为什么到了执行层面,却让那些最守规矩的司机感到为难和委屈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市场逻辑和现实困境,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其实,给合规网约车一个明确的身份标识,宝鸡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咱们往前看看,像济南、郑州这些城市,早就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了。
结果怎么样呢?
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
就拿济南来说,他们当时的做法更直接,给合规的网约车装上了像出租车那样的顶灯,在车流里那叫一个显眼。
本以为这样能让乘客优先选择,可结果却让司机们大跌眼镜:装上顶灯后,很多司机的订单量肉眼可见地往下跌,差不多掉了两成。
郑州的情况也差不多,给车身贴上标识后,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那个最需要订单的时候,单量反而比以前少了足足四分之一。
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代表着“正规”和“安全”的标志,怎么就成了订单的“拦路虎”呢?
原因说出来可能有点扎心,但又非常现实。
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当我们站在路边,打开手机APP叫车的时候,脑子里最先跳出来的念头是什么?
是仔细研究这辆车有没有贴什么标识,还是下意识地去看哪个选项的价格最划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答案恐怕都是后者。
在如今这个讲究性价比的时代,价格往往是影响我们消费决策最直接的因素。
所以,那个明晃晃的标识,在很多乘客眼里,经过大脑的快速处理,就自动翻译成了这样一串逻辑链:有标识 = 合规车 = 运营成本高 = 收费更贵。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这个标识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把那些不合规的“黑车”给筛选出去,反而像一个精准的漏斗,把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想省下几块钱打车费的乘客给漏掉了。
管理部门的初衷是好的,想通过一个醒目的物理标识,让合规车亮明身份,从而压缩非法运营车辆的生存空间。
可市场的真实反应却是,这个标识反而给守规矩的司机们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墙,让他们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处在了更加不利的位置。
聊到这里,我们就得把目光从车身上那张小小的贴纸,移到问题的真正核心上,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的手机,以及手机里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掌控着一切的平台派单系统。
问题的根源,从来都不在那辆车的外观上。
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在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一组数据,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浮出水面:在全国所有的网约车平台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订单,都曾经被系统派给过不合规的车辆或者司机。
这个数字可不小,它背后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平台在它的运营逻辑里,并没有把“合规”当作一个不可动摇的铁律。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就是成本和利益。
我们来算一笔账,大家就都明白了。
一个司机师傅要想成为一名合规的网约车司机,他需要付出什么?
首先,人得考证,拿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然后,车也得办证,拿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证齐全”。
车子一旦办了后面这个证,它的性质就从私家车变成了营运车辆。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每年的保险费用会大幅上涨,车辆的使用年限也有了严格的规定,到期就得强制报废。
更要命的一点是,这辆车将来当二手车卖的时候,价格会大打折扣。
买家一听你这车是跑过网约车的,就会默认车辆磨损严重,出价会比同款的私家车低上一大截。
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是合规司机必须承担的运营成本。
反过来看,那些不合规的车辆呢?
他们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不需要办理这些繁琐且昂贵的手续,没有高额的保险费,车子以后卖掉也不会因为“营运历史”而掉价。
成本低了,他们自然就有底气去接那些平台推出的、价格非常低的“特惠单”或者“一口价”订单。
现在,我们站在平台的角度想一想,一边是成本高、定价不能太低的合规司机,他们是“正规军”;另一边是数量庞大、成本低廉、什么低价单都愿意接的非合规司机,他们是庞大的“后备军”。
为了维持平台上有足够多的车,让乘客随时能叫到车,也为了用低价策略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用户,平台会怎么做?
它会在后台的派单算法中,默许甚至可以说依赖这些低成本的运力。
于是,乘客在手机上轻轻一点,追求的是实惠;平台在后台系统里快速一算,追求的是运力和匹配效率。
这两者一拍即合,就把那些老老实实办证、规规矩矩贴标的合规司机给架空了。
所以说,只要平台的派单机制这个“大脑”不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不从源头上真正地区分和优待合规运力,那么给车身贴再漂亮的标识,也挡不住订单被那个无形的算法之手,导向那些没有标识、但价格更低的车辆。
这还不算完,这张小小的标识,对于司机个人来说,还带来了一连串实实在在的烦恼和经济损失。
贴这个标识本身可能就要花一笔钱,虽然不多,但也是开销。
更麻烦的是,这个标识贴上去容易,将来想撕下来就难了。
万一哪天不想干了,或者政策有变动,撕掉标识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车漆刮伤了,或者把花钱贴的车膜给毁了,这个损失谁来承担?
平台往往是一句“请司机自行妥善处理”,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而最让司机们心疼的,还是前面提到的二手车残值问题。
这个标识就像给车子打上了一个永久的烙印,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潜在的买家:这是一台高强度使用过的营运车辆。
这笔因为身份转变而带来的资产贬值,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对于任何一个靠这辆车养家糊口的司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管理措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个让人无奈的怪圈。
监管部门的本意是维护市场秩序,结果却让最遵守秩序的人,因为亮明了身份而被市场“标价”,在残酷的价格战中首当其冲,成了最容易被牺牲掉的一批人。
而那些真正需要被严格监管的非法运营者,反而因为没有这个“明码标价”的标识,在只看重价格的乘客和平台的双重选择下,继续游刃有余。
说到底,试图用一个物理上的简单标签,去解决一个由平台算法、资本逻辑、消费习惯和人性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问题,效果必然是有限的。
它可能更多地只是起到了一种表面上的规范作用,却无法触及问题的根本。
只要平台派单的“指挥棒”不变,只要大部分乘客“价格优先”的消费习惯不改,这张小小的车贴,就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只会让那些合规的司机师傅们,在等待订单的焦虑中,看着车窗上的新标识,心里更加五味杂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