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灯行业深度报告:赛道升级,国产替代加速


汽车车灯行业深度报告:赛道升级,国产替代加速

背景:

汽车产业持续繁荣,零部件领域迎来国产替代新篇章

汽车产业正迎来全新的增长机遇,电动化和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新能源车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日益提升,同时,智能化配置的装配率也呈现出广阔的增长空间。此外,中国车企的出海战略有望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在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整车厂纷纷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同时,中国强大的汽车供应链和产业集群优势也吸引了众多海外汽车品牌选择中国工厂作为其出口制造基地。

尽管国内汽车消费需求趋于平稳,但车企仍在积极寻求出口机会,这进一步带动了配套零部件的产销增长。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凭借工程师红利、本土化服务、精益管理以及企业家格局等多重优势,正逐渐向进口替代和全球市场拓展。因此,我们对零部件板块的成长前景持乐观态度,国产化替代已成为中长期的投资热点。

车灯行业作为国产替代的重要领域之一,正经历着持续的升级变革。随着国产零部件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模块化供应、灵活响应能力的加强,它们逐渐被自主与合资车企纳入核心供应链体系,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车灯行业正迎来智能化变革的催化,其功能属性不断提升,市场空间也日益广阔。同时,中国车灯行业的领先企业正逐步崛起,我们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车灯技术的演进之路,实质上是其功能属性的不断拓展与提升。自汽车诞生以来,车灯便与其共同经历了数次的革新与迭代。从19世纪80年代的煤油灯,到20世纪初的乙炔灯,再到后来的螺旋钨丝白炽灯,以及技术日趋成熟的卤素灯、氙气大灯,直至21世纪的LED大灯和激光大灯,车灯的功能性越来越强,市场价值也水涨船高。

光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车灯赛道升级的关键因素。卤素灯逐渐被氙气、LED乃至激光大灯所取代,不仅显著提升了光线强度、使用寿命和能耗效率,更为驾驶者带来了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光线强度方面,LED和激光大灯多颗光源组合的模式,使得光线强度高达6000流明以上,照明距离达到200-300米,远超卤素灯和氙气灯;使用寿命方面,LED灯的光源寿命可达5000小时以上,显著延长了车灯的使用周期;同时,LED和激光大灯的高能量使用效率,使得单颗光源的能耗大幅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车灯光源的升级,不仅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也为车企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以前照灯的升级为例,一套卤素大灯的价格在400500元之间,升级为氙气灯后价格提升至8001000元,而进一步向LED大灯升级,单价更是可以攀升至1600~2000元的水平,车灯赛道的市场价值得到了显著的拓展与提升。
顺应智能车时代潮流,车灯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已然明朗——智能化。自2016年车灯行业掀起LED化热潮以来,国内市场的渗透率已从5%迅猛提升至2021年的65%,为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回顾LED车灯的飞速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主要归功于车灯作为“安全件”与“外观件”的双重功能强化所带来的产业机遇。相较于卤素灯和氙气灯,LED车灯在亮度和美观度上都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从而推动了渗透率的快速增长。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车灯在智能车时代将继续保持LED化的升级趋势,并进一步获得“智能件”的功能属性,从而诞生出新的产业机遇。其中,车灯的ADB功能升级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随着智能车的发展,车灯将与ADAS乃至自动驾驶系统更加紧密地结合,通过自动控制灯光照明来提升驾驶安全性。此外,激光大灯、贯穿式灯的升级趋势以及氛围灯的智能化机遇也值得密切关注。

前瞻趋势一:LED车灯市场仍具潜力,品牌配置率与价值量有望继续上行。
尽管LED车灯的表观渗透率已达65%,但实际市场规模仍存在显著的上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于走量车型品牌LED车灯配置率的统计不足,实际上这部分市场的增长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二是高端豪华品牌的高配置率虽然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渗透率,但并未改变走量车型品牌LED配置率的实际状况,因此这部分市场仍存在显著的增量空间。
2)市场尚未充分认识到LED车灯随LED芯片颗数增加而带来的价值量提升和市场扩容潜力。由于LED车灯是一个包含多种配置的广泛概念,实际上,配备不同数量LED芯片的车灯,其价值量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市场对于这种价值量升级的重视度尚显不足,这使得市场实际潜力远未释放。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市场现状,我们针对德系、日系、美系及自主品牌的主流车型进行了LED车灯渗透率的详细统计。结果显示:

1)德系车型中,大众和奥迪的品牌车型LED配置率已相对较高,分别达到5%和86%。相比之下,斯柯达品牌还有约71%的提升空间。

2)日系品牌与部分自主品牌将成为未来LED车灯渗透率上升的主要驱动力。本田和日产品牌的高配置率表明,随着更多中低配置车型的配套,这些品牌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上升。同时,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也展现出较大的提升潜力。

3)美系车型中,别克和凯迪拉克的品牌车型已基本标配LED前照灯,而福特等车型则仍存在显著的渗透率提升空间。

此外,我们的进一步统计还显示,随着LED芯片数量的增加,车灯的性能和价值量都会得到显著提升。不同配置的LED车灯,其光通量、光照距离等关键参数都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单只LED前大灯的价格在500-600元至1000-1500元之间产生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广义上的LED车灯实际上包含着多样化的配置选择,而这些选择将随着LED芯片数量的增加而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和市场扩容。然而,当前市场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尚显不足,这无疑为那些能够抓住市场趋势、提供高性能LED车灯的企业带来了宝贵的商机。
我们深入探讨了欧司朗官网所提供的LED车灯配置选项,发现LED芯片的配置数量从4颗到48颗不等,且随着芯片数量的增加,车灯的性能也呈现出显著的提升。这进一步印证了LED车灯市场尚存在巨大的升级空间。综合各种因素,我们预测到2025年,乘用车市场中LED车灯的渗透率有望达到82%,预计将带来约388亿元的市场规模,2022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约为12%。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前瞻性的技术趋势。
ADB大灯,作为LED车灯的后续升级产品,已经开始走上价值量提升的道路。ADB,即自适应远光灯系统,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照明系统。它能够通过摄像机捕捉对面车辆的位置和距离信息,进而智能地调整灯光照射区域,确保在夜间驾驶时既能为驾驶者提供清晰的视野,又不会对对面车辆造成眩光干扰。

ADB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当检测到前方车辆时,ADB系统会自动关闭远光灯,这一功能最早在2003款的丰田Harrier上得以体现,那时它还隶属于AFS系统。随后,在2009年的国际汽车照明研讨会上,ADB的概念得以明确,并且其功能相比之前更为强大——能够精确关闭前方车辆所在区域的远光灯。这一阶段的升级主要归功于矩阵式LED大灯的诞生,它使得远光灯的点亮和熄灭能够精确到每一个LED区域。而最新的棋盘式布局的点阵式大灯则将ADB系统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DMD、LCD等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光源的小型化和像素化的控制。尽管目前量产产品仍在不断优化中,但ADB大灯无疑已经成为车灯行业的新宠,预示着市场的新机遇。
当前主流的矩阵式ADB系统由四大核心模块组成:车载摄像头、中央控制器、ADB系统控制器,以及ADB系统模组。车载摄像头负责捕捉路况信息,如前方车辆的位置、宽度、移动速度和角度等,这些数据通过CAN总线传输至中央控制器,进而生成控制指令发送给ADB控制器。ADB控制器则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精确控制LED的开关和执行机构,同时实时反馈LED的开关状态给中央控制器。而ADB系统模组则负责定义远光灯的分区范围和角度,直接受ADB控制器驱动。
此外,ADB技术的法规环境也在不断完善。欧洲和日本已全面采纳相关标准,允许ADB系统的广泛应用。中国虽然目前尚未对ADB做出详细的技术要求,但国家标准基本参照ECE标准,预计未来政策许可将成为必然。同时,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管理局也已提出ADB的认可标准,并计划在2022年正式修改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允许ADB系统装配上车。

国内技术方面,ADB系统的研发已取得显著进展。以华域视觉、星宇股份为代表的车灯厂商,以及长城汽车等主机厂,在ADB专利储备上投入大量资源,成功研发出车灯模组、控制系统、散热模块等一系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综上,从多个维度来看,ADB自适应远光灯系统正逐步走出产品导入期,迈向高速成长期。而激光大灯,作为照明技术的最新一代,虽然能避免炫目等问题,但其高昂的制造成本和特定的使用场景限制了其普及。目前,激光大灯主要配备在奥迪、宝马等豪华车型上,国内如创维汽车、华夏领舰、WEY摩卡等少数车型也有选配。总体而言,激光大灯的普及尚需在技术、成本及法规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

同时,汽车内部灯源也正朝着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氛围灯作为其中一环,其渗透率正在不断提高。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个性化、舒适性需求的日益增强,汽车已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融入了情感属性,为驾驶者带来更加舒适、惬意的驾驶体验。氛围灯作为一种装饰性照明灯,通过中控台、门板、车顶和中央通道等处的多条灯带,营造出多样化的宜人氛围,单色、多色可选的设计更是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不同发光形式内饰氛围灯适合不同分布位置与点亮效果。点光源直射式氛围灯装配简单,常用于前后排脚窝、门拉手处;点光源光带式-反射式氛围灯,由发光模组、光导和安装支架构成,适用于门护板、仪表板等,其光带发光均匀但光线强度较低;点光源光带式-直射式氛围灯亮度更高,人眼可直视其发光表面,对发光面均匀性要求严格;点光源面发光式氛围灯,常用于仪表板、门护板等,能实现呼吸、律动效果,但成本稍高。

当前,汽车氛围灯正随着个性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呈现出三大趋势。首先,氛围灯的渗透率正在逐步提升,尤其是多色氛围灯的占比日益增加。市场上,氛围灯可分为单色和多色,其中单色氛围灯可调节亮度,而多色氛围灯则能通过RGBLED控制器实现更复杂的律动和颜色组合。近年来,为了配合汽车的设计感和智能化水平,氛围灯的渗透率已从2008年的3%显著提升至2022年Q3的47%,值得一提的是,多色氛围灯(如10色、64色、128色等)的渗透率更是提升至38%。

其次,单车配置的氛围灯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当前的氛围灯布局已超越传统的车顶、车内底部和车门等位置,而是基于品牌内饰设计语言,打造全车舱环绕式氛围灯装饰。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不仅能提升驾驶和乘坐的舒适度,还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变化来适应不同的驾驶环境,为驾驶者和乘客带来全新的体验。

此外,我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汽车的驾驶属性,而是更注重汽车的内饰品质和个性化需求。氛围灯作为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购汽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许多汽车品牌也纷纷推出具有个性的氛围灯设计,如劳斯莱斯的星光顶棚、宝马的星空顶以及奔驰和起亚的情绪氛围灯等,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选择。
趋势三:氛围灯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支持语音、手势交互控制。
在智能控制模式下,车主能通过APP、语音、手势或触控轻松操控氛围灯。例如,2019年起亚汽车在CESAsia展会上,以“EmotiveDriving”情感驾驭为概念,展示了R.E.A.D.实时情感识别系统。该系统能感知驾驶者的情绪,并据此调整车内氛围灯,与音乐和温度等协同,为乘客带来舒适的情绪体验。此外,蔚来汽车也推出了nomi智能机器人,集成了语音交互及情感引擎,使驾驶员能通过富有情感的语音指令来改变车内氛围灯的色调,满足车内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贯穿式尾灯的设计也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种设计最早可追溯到1961款第四代林肯大陆Continental,其扁平的车尾搭配贯穿式尾灯,在视觉上显得庄重而大气。此后,林肯、保时捷、兰博基尼、雷克萨斯和奥迪等众多汽车品牌也纷纷采用这一设计,使其成为一种时尚与经典的结合。一个贯穿式尾灯通常由200-300颗LED灯珠精心打造,不仅功能丰富,还包括示宽灯、刹车灯、转向灯等多项实用功能,且LED灯珠的瞬间点亮响应速度极快。在国内市场上,比亚迪唐、理想ONE、传祺GM8和红旗H9等车型也均采用了这一设计,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持续扩容。

此外,车灯行业的技术趋势也正在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无论是ADB前照灯带来的百亿级市场增量,还是多色氛围灯和贯穿式尾灯为车灯市场带来的扩容升级,都充分证明了车灯行业的蓬勃发展势头。同时,我们也看到ADB大灯的渗透率已经迈过了5%的关口,标志着该技术已经度过了最初的导入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国内ADB车灯市场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市场酝酿,近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自2019年起,随着全球政策对ADB车灯的逐渐认可,以及行业技术储备和批量生产条件的成熟,ADB车灯的渗透率迅速攀升。经过几年的发展,2020-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ADB车灯的渗透率维持在4-7%的水平,基本度过了导入期的瓶颈,预示着行业即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从三大方面探讨ADB高速成长的必然性,我们观察到以下几点。首先,主流车厂对ADB车灯的配置倾向日益明显,且中档车型也逐渐成为渗透重点。ADB车灯通过精确控制LED光源,显著提升了驾驶者的视野和迎车反应时间,因此受到德系、日系、自主等众多主流品牌的青睐。当前,豪华品牌如德系、日系、欧系在推进ADB车灯的配置上尤为积极,而自主品牌中的高端电动车新势力如北汽蓝谷极狐、岚图汽车等也已率先布局。此外,吉利、长城、红旗等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也开始积极拥抱ADB大灯技术。
ADB车灯的装配趋势正逐渐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以近两年上市的84款装配ADB大灯的车型为例,其中35款为售价超过60万元的豪华车,占比42%,仍为ADB装配的主力车型。而售价在20万元至60万元之间的车型,包括部分豪华车及日系、德系高端车,ADB配置车型数量达到47款,占比高达56%。至于售价20万元以下的车型,则主要是国产自主品牌在积极尝试ADB配置。

自主品牌在积极配置矩阵式LED大灯,尽管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ADB大灯,但为未来产品升级奠定了基础。目前市场上,部分10-20万元的自主品牌车型已配备了“矩阵式LED大灯”,这引起了消费者对ADB大灯的误解。实际上,矩阵式LED大灯是ADB大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并非所有矩阵式LED大灯都具备ADB功能。关键在于车灯是否配备了ADB矩阵控制器以及LED光源的数量。例如,比亚迪、奇瑞、荣威、广汽乘用车、东风等车企所采用的矩阵式大灯,其LED光源数量相对较少且未配备ADB控制功能,仍停留在较初级的矩阵分区阶段。然而,这类矩阵式大灯为未来升级至ADB大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升级只需增加LED光源数量和ADB控制器等部件。随着规模化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我们有理由期待自主品牌能够积极配置ADB大灯。
ADB相较于传统的LED大灯,其增量部分主要涉及ADB控制器、矩阵控制芯片以及LED光源。以德州仪器展示的前照灯-自适应LED驱动模块为例,ADB的控制模块可细分为三大块:首先是ADB控制器,这是一块纯新增的部件,负责接收摄像头等传感器采集的车辆信息,如位置、车身姿态、速度和转向角度等,并据此计算车灯的响应状态,其核心是一块MCU。车灯控制器则负责响应ADB控制器的指令,为LED光源提供恒流电源。普通LED车灯已配备此控制器,其核心组件是MCU和驱动IC。再者是矩阵控制器及LED光源,矩阵控制器是一块控制芯片,能提供单个像素级LED的动态亮灭控制。通常,一个矩阵控制器能管理12颗LED光源,因此行业中常见的24芯(212)和36芯(312)方案,可能需要应用2至3个矩阵控制器。目前,ADB控制器、车灯控制器以及矩阵控制器均有技术成熟的优质厂商供应。其中,国产的经纬恒润在ADB控制器领域表现突出,科博达是车灯控制器的代表厂商,而德州仪器、英飞凌、恩智浦等则在矩阵控制器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些技术可行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为ADB大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装车成本在主机厂的可承受范围内,预计随着ADB车灯的规模生产,其稳态价格有望降至3,000元/对。市场普遍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ADB车灯相较于传统的LED车灯,在增加了部件和算法复杂度后,是否会导致单车成本的显著提升,从而影响主机厂的接受度。我们分析认为,在ADB前照灯推广的初期,其价格可能设定在4,000-5,000元/对,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价格有望降至3,000元/对以下,这一成本水平完全在主机厂的承受范围内。与售价为1,500元的一对LED车灯相比,ADB车灯的额外成本主要来自于车身高度传感器、ADB控制器、LED光源、透镜+分光器、矩阵控制芯片以及CAN总线等部件。整体来看,新增的BOM成本可估算为800-1,000元/对前照灯。因此,在车灯厂为主机厂推广装配ADB大灯的初期,其定价可能设定在4,000-5,000元/对;而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高和规模效应的体现,单价有望进一步降至3,000元/对以下,这将使得在单价15万元以上的车型上安装ADB大灯成为可能。同时,ADB大灯的推广也将为用户带来显著的使用体验提升。
ADB车灯的潜在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100至400亿元。若未来主流车型配置ADB大灯的价格带集中在20万元以上,同时部分15至20万元的车型也选择配备,那么其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根据测算,我国2022年三季度20万元以上价格带车型的销量占比已达25%,这些车型对于配备ADB大灯的意向和成本可行性均较高。此外,随着规模生产的推进,ADB大灯的价格有望进一步降至3,000元/对以下,这将使得15至20万元价格带车型也具备配置ADB大灯的条件,这部分车型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9%。因此,ADB车灯的市场潜力巨大,有望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ADB大灯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预计可达100至400亿元。展望未来,若ADB大灯主要配置在20万元以上的主流车型中,参照该价格段车型的市场占有率,其渗透率有望达到25%。一旦ADB大灯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其配套车型的价格带将进一步扩展至15至20万元,这将激发更大的市场需求。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乘用车年度销量有望达到2,500万辆,若ADB大灯的平均单价为4,000元/对,且渗透率维持在25%左右,那么其对应的新增市场空间将高达250亿元。
此外,随着汽车照明技术的不断创新,车灯的潜在市场空间也在不断拓展。例如,内部照明的氛围灯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以及贯穿式尾灯乃至OLED尾灯的广泛应用,都使得整车车灯的单车价值量持续攀升。多色氛围灯的价值量相较于普通小灯有了显著提升,而OLED技术的应用更是将尾灯的价值量推至新高。若全车车灯都实现技术升级,那么单车价值量有望从目前的2,800至3,800元,大幅提升至6,500至7,600元,甚至更高。这样的市场变化,无疑为中国车灯龙头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民营车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崭露头角。回顾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关键节点:首先,这些企业大多在2000年之前成立,并在21世纪初开始尝试生产摩托车和汽车车灯;其次,2006年前后,它们相继通过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功进入主机厂配套体系;此后,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各车灯供应商开始抢占市场份额,分享行业红利。然而,在2008年前后,内资企业的发展步伐开始出现分化。星宇股份在此时期着手布局前照灯和LED车灯技术,而嘉利、天翀、燎旺等企业则在2012年之后才逐渐跟进。凭借技术储备和客户升级的双重机遇,星宇股份逐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星宇股份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领先,多次推出行业领先的产品。例如,2013年,公司设计并生产的一汽大众新GolfA7全LED后组合灯展现了国内领先的技术实力。随后,在2016年,星宇股份又率先推出了夜间辅助驾驶(NADS)解决方案。在ADB前照灯领域,公司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研发出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并同步推进OLED后组合灯的研发。此外,公司还启动了“汽车电子和照明研发中心”项目,并与芜湖凯翼汽车、松下中国等签订车灯研发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星宇股份在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0年,公司成功为红旗H9配套ADB前大灯,成为国内首家完成LED-ADB升级的车灯企业。而在2022年,公司更是获得了华为智选车的DLP大灯订单,将配置于问界M9的高配版车型上,进一步提升了全车前后灯的价值量。

此外,国产替代也在加速进行中。星宇、华域等国产品牌正逐步取代海外车灯龙头在各自本土的主导地位,积极迈向全球配套阶段。
星宇股份凭借其卓越的技术、成本优势以及快速响应能力,在国产替代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不断突破新的客户群体。从早期与奇瑞汽车等自主品牌的合作,到成功切入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日、德系强势品牌,再到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的青睐,星宇的客户版图持续扩大。同时,公司积极把握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与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星宇的持续客户拓展,不仅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进程,更在本土市场占据了显著优势,展现了迈向全球配套的潜力。
此外,从资本支出(Capex)的角度来看,星宇股份的市场竞争力愈发强劲。在中国范围内,小糸、斯坦雷等海外车灯企业的厂房、物业和设备资产自2014年至2020年基本保持平稳,产能扩张步伐缓慢。相比之下,星宇股份的Capex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14年的8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7亿元,显示出其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跃度和产能扩张的决心。这种投资力度和灵活的供应机制将为星宇股份在自主车企中提供更加快速响应的服务,从而节省车企的仓储和运输成本。

在全球范围内,星宇股份的Capex同样超越了全球车灯行业的领军企业。尽管在绝对值上仍不及海拉、法雷奥、小糸、斯坦雷的车灯业务,但其近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显著超过了海外零部件龙头企业。这一增长势头预示着中国车灯行业的崛起已势不可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