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窗外冷得能冻掉鼻子,我还裹着被子做梦,微信群里却弹出一条消息:“驾校倒闭了,报名费还能退吗?”一下子清醒。这年头,连驾校都开始摆烂,和当年楼下理发店一样,说关就关,真没给人留点体面。你以为学车还是十年前的必修课?现在身边人一提驾考,表情比谈恋爱还复杂——不是犹豫,就是带点自嘲,偶尔还有点“放过自己”的释然。
A哥是个活教材,三年前信誓旦旦报名,他说:“今年一定拿证,家里老头都催烦了!”结果呢?去年冬天他还在朋友圈晒科三补考的成绩单,配文:“又挂了,人生如车,倒着走。”教练的脸色比寒潮还冷,骂人那阵仗,能让你怀疑是不是报了个特种兵集训班。A哥后来干脆放飞自我,直接骑小电驴上下班,回头想想,这花了两千多块学了个心理承受力,挺值。
其实想想,我都怀疑驾校是不是快成“情怀行业”了。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少,新闻里2023年全国驾校报名人数直线下滑,跌得比比特币还狠。那些年,谁家孩子考个驾照,全家去饭店庆祝,老一辈觉得有本事。现在谁再这么折腾,分分钟被群嘲“你是要开出租还是想考公务员?”
这几年公共交通真是翻了天。地铁、公交、共享单车、网约车,出门选项多得跟点外卖似的。你想省事,滴滴一叫司机到楼下,想运动,单车随手一解锁。买车?除非家里有矿。油价像坐火箭,停车费堪比房贷,保险一年几千块,养车比养猫还难伺候。前几天有个表弟算了笔账,说他一年地铁加打车才五千块,买车纯属给自己添堵。
其实考驾照难不难,真不是唯一的症结。以前学车,图的是“有车一族”的身份,现在这牌子掉价了。年轻人要效率,谁愿意在驾校耗着,听教练骂到怀疑人生?再说,疫情那几年,失业率飙升,大家的钱包都紧巴巴的,考个驾照变成了“有钱人的自我修养”。
教练这群人也有意思。脾气好的,能让你觉得开车很治愈,脾气差的,分分钟让你怀疑是不是自己上辈子欠了教练钱。朋友C补考三次,最后科二过了,直接请全家吃火锅,饭桌上还在复盘那天教练骂他“打方向盘像搅面糊”。你说这体验,跟高考差不多,心理素质不好真受不了。
身边也不乏坚持型选手。D姐去年拿证,发了条朋友圈:“三年血泪史,终于毕业!”底下评论区一堆人跟着共情,仿佛考驾照成了成年人的共同噩梦。证拿到手,车却没钱买,最后投奔公交、地铁“怀抱”。“本本族”成了新标签,证放抽屉里落灰,想开车还得重头学起。
有趣的是,驾校难做,其实藏着社会节奏的变奏。以前谁家有辆车,门口能被邻居围观半天。现在,谁还羡慕?共享经济一来,出门多了更多选择。年轻人更看重灵活和性价比,谁还愿意花时间在驾校受气?有数据说,三线城市驾校新生数量从年招2000人跌到800,感觉快赶上老年大学的报名率了。
偶尔也看到明星晒学车日常,什么三年才拿证,补考N次,粉丝评论区都快变成“驾考互助会”。其实明星也没啥特权,考驾照还是得一步一步熬,跟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有时候还更尴尬——被路人围观挂科,想想都觉得社死。
驾照这件事早就变味了。它曾经是成年人的“入场券”,现在看起来更像是自我较劲。你要说考出来有多实用?大多数人拿到证还是靠地铁公交混日子。身边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佛系出行”,考驾照不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实我挺想问,咱们这代人,是不是都在“考证焦虑”里长大?驾校难做,背后的锅真不该只让教练背。消费观念、社会节奏、出行方式都变了,驾校只不过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以后会不会哪天,智能驾驶普及,驾校彻底成“回忆杀”?到时候,能和孩子吹牛的,就是当年在酷暑寒冬里被教练骂到怀疑人生的片段。
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被驾考折磨过?还是已经彻底投奔小电驴、公交和网约车的阵营?留言说说,你那点关于驾校的糗事和血泪史。毕竟,这年头,谁还没点“考证后遗症”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