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强势回归
小米汽车和雷军沉寂了一段时间,这次随着YU7的上市,算是彻底杀回来了。这一波操作真是漂亮,简直把不少车企都给打脸了。
小米YU7销量惊人
小米YU7这车,起售价是25.35万,一上市就火了,18个小时就锁定了24万辆订单。你想想,这速度有多夸张啊!如果按一年卖24万辆来算的话,那每个月就得卖2万辆。现在中国有上百个汽车品牌,但能月销突破2万辆的车型,真的没几个,不超过10款。
我特意查了一下5月份的乘用车销量排行榜,排在第十名的速腾,上个月才卖了1.9万辆。也就是说,小米YU7这18小时的销量,已经接近一个品牌一个月的销量了,简直太猛了!
小米造车的营销变革
小米造车的第四年,推出的第二款车型,居然在18个小时内就超过了全国99%的汽车品牌一年的销量成绩,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不过今天我其实不是想聊小米YU7这款车有多厉害,而是想跟大家聊聊我在汽车媒体圈混了十多年的一点体会。
以前在传统汽车时代,一家车企的营销负责人往往特别有存在感,有时候甚至比董事长、总经理、CEO都更出风头。所以很多人误以为,车卖得好,全靠营销部门牛。
但到了新造车时代,那些真正卖得好的品牌,反而营销和公关部门没什么存在感。比如小米、特斯拉、理想、零跑这些品牌,都是这样。
尤其是特斯拉和小米,可以说是极致的代表。你有没有听说过特斯拉的营销负责人是谁?外界可能连个影子都不知道,甚至都不确定他们内部有没有这个职位。反正美国总部的公关部早就被马斯克给撤了。有马斯克本人这个“超级明星”在,宣传、卖车这些活儿,他一个人全包了。
交付优先于营销
小米也是一样,到现在为止就出了两款车,雷军办了两次上市发布会,结果一整年的销售目标就已经完成了。后面是不是还要大张旗鼓地搞各种线下推广、地推、全国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试驾,还有各种赞助活动……这些烧钱的营销手段还有必要吗?其实没必要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车子能顺利交付给客户。
少车型多效益
这两家公司,把传统汽车行业那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做法,直接整成笑话了。你看特斯拉,现在主力就两辆车,卖了好多年才稍微改个款;小米也才两款车。再看看对手,比如蔚来,三个子品牌,一大堆车型,结果加起来的月销量,也就跟小米一款车差不多。
车型少、SKU(库存量单位)少的好处,其实跟营销和公关活动少是一样的,就是省钱。要知道,一般车企在这些地方一年就要花好几个亿。而且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少了这些花钱的地方,就减少了腐败的可能。这个话题就不展开说了,水太深了。你可以参考一下,之前何小鹏请来王凤英,在小鹏内部查出多少贪污案例。
回到开头的话题,以前传统燃油车时代,尤其是很多合资车企,那时候有很多所谓的“营销高手”,创造过非常辉煌的销售成绩。后来很多人跳槽到新势力,或者干脆自己拉投资造车去了,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当年中国车市还处于增量阶段,车卖得好,不一定是营销的功劳。说句夸张点的话,那时候只要合资品牌的车造出来了,摆在那儿就能卖出去,谁去卖都能卖。但到了现在这个存量市场,他们才发现,以前那套营销手段完全不管用了。真正能卖得好的车,还是因为车本身有竞争力。一辆烂车,就算营销搞得再花里胡哨,也不可能一直卖得好。
营销夸张与销量关系
当然,我并不是说汽车公司就完全不需要营销团队和公关团队。其实还是需要的,毕竟要面对全国甚至全球不同地区的市场,还要处理各种商务政策,跟产品团队配合,这整个体系真的很复杂。
我只是想跟大家聊一个观点:你去留意一下那些在营销上特别夸张、说得天花乱坠的品牌,他们的销量真的好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