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汽车行业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车企们曾信誓旦旦承诺“60天内付清供应商货款”,如今两个月过去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有人说这是行业反内卷的“阳谋”,也有人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字游戏”。咱们先来听听一位供应商的吐槽:“你有点天真。”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泼在了所有期待车企兑现承诺的人头上。
一、说好的“真金白银”,为何变成了“白条游戏”?
今年6月,17家车企集体高调宣布:将零部件供应商的付款周期缩短至60天内。消息一出,行业内外一片欢呼,供应商们仿佛看到了“现金流春天”。然而,当8月11日承诺到期时,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
“大部分供应商收到的是汇票或单据,不是现金。” 记者采访了近10家不同规模的供应商,发现车企确实调整了账期,但付款方式却玩起了“文字游戏”。例如,某头部车企将付款拆分为“现金+承兑汇票”,但承兑汇票需要供应商自行贴息才能变现,利息高达3.5%。更有甚者,直接甩出一张车企内部流通的“债权凭证”,想兑现?再等3个月!
“小企业是红线,大企业继续承压。” 政策规定,年营收4亿元以下的中小微企业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保护,账期不得超过60天。但对于大型供应商来说,情况却更糟。某市值近千亿的供应商高管直言:“我们不指望改善,只要别继续拉长账期就谢天谢地了。”
这里有个扎心的真相:车企缩短中小供应商账期的代价,可能是让大型供应商“背锅”。为了维持现金流,一些车企一边给小企业“甜头”,一边延长与大供应商的合作周期,将资金压力层层转移。
二、“60天账期”背后的行业博弈:谁在说谎?
车企为何敢明目张胆“食言”?答案藏在汽车产业链的“潜规则”里。
- 付款方式的“模糊地带” 合同里写着“60天付款”,但“付款”的定义却五花八门。有的车企以“验收合格”为起点,有的以“整车下线”为节点,中间还要加上运输、仓储的时间,实际账期可能长达150天。更绝的是,部分车企要求供应商“先开票后付款”,而发票审核流程又能拖上一两个月。
- 价格战的“后遗症”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车企为了抢占市场,疯狂压价。但低价策略的代价,是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供应链。某供应商透露:“降价频次从一年一次变成一季度一次,幅度从5%涨到15%,甚至连已批量供货的零部件都要重新招标。”
如今,工信部出手限制“一口价”卖车,车企又想出新招——增配不涨价。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要供应商“买单”。
- 产业链的“食物链”法则 汽车产业链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车企位于顶端,一级供应商次之,中小微企业则在底层。话语权的不对等,导致供应商只能被动接受车企的“霸王条款”。某小型供应商负责人坦言:“我们能做的,就是按时交付、配合沟通,然后双手合十祈祷甲方履约。”
三、“反内卷”变“伪命题”:谁在保护中小企业?
车企承诺缩短账期,本意是缓解供应链压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但如今看来,这场“反内卷”行动更像是一场“秀”。
- 政策执行的“雷声大雨点小” 工信部虽开通了“账期问题反映窗口”,但调查显示,截至8月11日,仅有一汽、广汽、赛力斯三家企业完全兑现承诺,其他车企仍在“加速推进”中。某业内人士直言:“规则不够细化,车企有足够的腾挪空间。”
- 市场调节的“失灵” 有人认为,反内卷应依靠市场自身调节,而非行政干预。但现实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2026年购置税减免额度减半,车企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压榨供应链。某供应商吐槽:“不管有没有缩短账期,车企都在要求降价,利润都被挤压没了。”
- 供应链的“信任危机” 长期的“白条游戏”正在摧毁产业链的信任基础。某辅助驾驶供应商员工说:“以前账期60天,现在车企反而要求提前支付保证金,到款时间也卡得更严了。”而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甚至能反向要求车企预付资金,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四、破局之道:如何让承诺不再是“画饼”?
这场“60天账期”闹剧,暴露了汽车产业链的深层矛盾。要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 政策细化,堵住漏洞 明确“付款”的定义和时间节点,限制承兑汇票等变相延长账期的行为。对违规车企加大处罚力度,比如限制其融资、评优资格。
- 车企转型,承担责任 车企应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通过提升产品力而非压榨供应链来获取利润。例如,比亚迪已逐步提高现金支付比例,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 供应链整合,提升议价权 中小供应商可通过联合采购、技术合作等方式增强议价能力,避免被车企“各个击破”。同时,发展多元化客户,降低对单一车企的依赖。
- 消费者觉醒,拒绝“低价陷阱” 汽车降价看似实惠,但长期来看,供应链的不稳定最终会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价格战,支持那些尊重供应链的车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