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米这次的车确实没有很深的预期,毕竟这种跨界在过去也试过不少。结果出乎意料,它居然在年轻用户中火得不行,原因我倒能慢慢分析。看到那份用户画像,真是直击我心。平均年龄27.7岁,这点我估算(体感);一线城市生活,估算也偏大,样本少只能说个大致。可是说到家庭收入平均31.4万,这让我刹那间联想到,真年轻,就算大城市房价火爆也能攒下这些钱,是不是?我反倒好奇的是,真正能理性说服的,是收入还是有钱就敢花。
我在朋友圈也转发了一下这数据,有人就说:你看,年轻人买车不仅要颜值,还要潮、还要有趣。其实这就是我常观察到的——他们买车,不是为了刚需,而是想要自己喜欢,甚至带点炫耀。而且,他们也认同品牌忠诚,不过逻辑变了,变成了我用的生态产品都得是一心一意的。
有趣的是,绝大部分车主都还用苹果手机,28%买小米手机,59%买苹果,哎,算了,我想问:苹果用户,怎么会这么大比例买小米车?我猜(这段先按下不表),感觉苹果+小米车这个组合,其实也代表了年轻人不在乎那点品牌偏见,他们更关注的是社区感和认同感。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上次一个维修工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修过几台YU7,感觉零件忙得很,供应链我估算(样本有限),可能就像拼装乐高,拆掉一块都得看说明,别硬掰。这我理解:电子界面各个板片、传感器,像是一堆叠叠乐,无缝拼接没那么简单。从研发角度讲,小米借用大量现有零件,像拼块游戏,既省成本,也能快速打出界面、体验,但这些零件的耐久性和成本控制,真要细算,可能也没想得太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一辆YU7停在咖啡店门口,车门开得大大方方,一秒后,车内一对年轻情侣跳下来,男的还调侃:比广告还酷,用模型都能玩出花。那一瞬间,我觉得,这车迷人之处,不在配置多高,而在姿态足够年轻、亲民。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极氪001,内饰、配置都光鲜,但我觉得,折腾感受差很多——极氪更像个未来派武士,而YU7像个街头潮儿,说实话这种微妙的差别,你用实操验证的话,差距不仅仅是调校,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共鸣。
我曾在销售那边听过一句话:这车,买的是态度和心理预期。你用过懂吗?其实设计上不一定更豪华,但只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心情就会提升不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认知,切换得还挺快——大概我想说的,是他们也许对配置的不苛求,只要够好看、够玩得起。性价比反倒变成了后续衡量的点,毕竟那些花钱买高端的人,离我还是有点差距。大脑中浮现一句:这是颜值+态度的拼盘。一个临场小计算:如果一辆车百公里耗电15kWh,电价0.6元/度,总成本就是(15x0.6≈9元),如果每个月跑3000公里,电费就得270块,差不多一年3240。而这,还没算维护、保险和其他费用……总感觉很平易近人。
你觉得,这样的用户,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喜欢体验KOL推荐+朋友圈晒图这种无形的文化货币吗?我有点猜(很不确定)——或许,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车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会逐渐从商品转向社交工具。还有一道问题:厂家是不是也意识到,牛逼的配置不能自己用,反而会让玩心变成控场?
这帮年轻人,不管是不是为了酷炫多花点钱,也许他们只是找一种生活的自我表达。这也让我想起那次朋友说:我不是买车,是买个拽脸的机会。这句话隐隐透露着一种用车的姿态和品牌认同双重需求。
(这段先按下不表)当我整理这些,突然发现——其实小米不光是在卖车,更像在交友:这个时代,汽车变成了一个社交符号。你还记得我刚说的他们喜欢拍照、自我炫耀的点吗?我觉得,未来这个趋势还会加强:你不用说太多,照片自己说话。
环顾四周,店门口排队试驾的年轻群体,脸上都带着期待或疑问,像极了小时候盯着新出的手机屏幕。这个新鲜感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密码?我也在想,他们真是觉得买一辆YU7,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像是【自我认同的天平】。
可我还是想问:会不会有一天,年轻人只看脸、只看颜值、只在意朋友圈的点赞——这,算不算一种新文化的拐点?而那些沉迷技术细节的车评人,估计也得开始想办法告诉自己:讲道理太乏味,用户要的只是一种感觉。
这车到底年轻在哪?也许,只要你随手能碰到那辆紫色车,车身上的冲动就能点燃年轻的那份反叛。至于未来会变成怎样,我只能说,年轻人的偏好,像心跳一样,一跳一跳的,不会静止。问:你有没有也被这种年轻叛逆的氛围感染,反正我至少会继续观察。
真希望下一次,去试驾时,能听到那种俩人笑着骂的声音,或者陌生人对着车灯说:这个设计,真青春。这,就是透明又真实的感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