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5的防撞梁设计引发争议,难道自动驾驶真的强大到无需考虑?

前防撞梁采用双层辊压钢板设计

这一设计在小鹏P5上得到了体现,然而,这样的设计是否足够强大,能否在发生碰撞时提供足够的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忽视传统汽车安全设计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选择是否会成为小鹏P5安全性能的一个潜在隐患?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拆解小鹏P5的前保险杠后,我们发现其内部配备了一根双层辊压钢板前防撞梁,拥有1.19毫米的厚度,并覆盖了车头62.29%的宽度。这一设计与我们之前拆解的小鹏G3保持一致,但与小鹏P7所采用的铝合金材质相比,显然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小鹏P5同样未在前保险杠与防撞梁之间设置行人保护泡沫,这与小鹏G3的做法相同。

与小鹏G3相似,小鹏P5的防撞梁下方也配备了一个主动式进气格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小鹏G3在防撞梁的下方特别配备了一个旨在防止行人卷入的副防撞梁。然而,到了小鹏P5这一车型,这一副防撞梁的设计却不见了踪影。这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难道是因为小鹏P5所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足够强大,从而无需这一额外的安全措施了吗?

原先,小鹏G3的ACC雷达是直接与前防撞梁相连的,这种设计在低速碰撞时容易使雷达受损。为了改进这一点,小鹏P5的设计团队将ACC雷达的位置调整到了前保险杠上,从而提供了更大的缓冲区域,有效降低了冲击对雷达的损害。

引擎盖前方所配备的灯带设计,其突出部分明显超越了前防撞梁,这样的布局使得在发生正面低速碰撞时,灯带无法得到防撞梁的有效保护,因此其破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辆小鹏P5的车头两侧,安装了来自览沃科技的激光雷达。这两颗雷达具备出色的探测能力,能够提供最远达150米的探测距离,拥有120度乘以25度的宽广视场角,以及0.18度乘以0.23度的精细角分辨率。同时,其144线的等效点云密度和45万点每秒的数据率,为车辆提供了全面的环境感知。然而,将激光雷达布置在车头下部两侧的位置,虽然扩大了视野,但也增加了其受到泥水侵蚀和石子撞击的风险。一旦发生剐蹭事故,这些雷达受损的可能性也会相应提高。

激光雷达虽是高效探测利器,但善用与否,关键在于背后的软件算法。若无恰当算法支撑,其优势将难以发挥,终将沦为空中楼阁。

这辆车的“Shotgun”部分在应对25%碰撞时,其结构设计颇有些日系车的风味,特别是与本田车型颇为相似,采用了闭环结构的理念,与小鹏G3的设计思路不谋而合。

这辆车的吸能盒设计基本上与小鹏G3保持高度一致,同样配备了带有溃缩褶皱的吸能盒,以及纵梁前端的相应溃缩褶皱。这种设计手法在丰田和本田的车型中非常常见,体现了日系车在碰撞安全方面的独特设计理念。

后防撞梁采用单层冲压钢板结构。


后保险杠内设有一根单层冲压钢板防撞梁,其钢板厚度为1.03毫米,这一设计相较于小鹏G3的0.89毫米和P7的(此处可接续具体数据或描述)而言,显然更为厚实。
相较于小鹏G3的0.89毫米和P7的(此处可接续具体数据或描述),后保险杠内所设的单层冲压钢板防撞梁,其1.03毫米的厚度确实显得更为厚实。

后吸能盒设计有专门的溃缩打孔和褶皱,以增强其吸能效果。

小鹏P5的后吸能盒设计相较于后纵梁更为低矮,为了进一步强化其结构,设计师在后纵梁的末端增设了一个加强件,以提升整体的安全性。

后备箱盖设计得相对后防撞梁更为凸出,这使得在追尾碰撞时,后备箱盖更有可能受到损伤。

“自动驾驶”真的能独当一面?

小鹏P5的防撞梁设计,与小鹏G3相比并无显著优势,远非网络所传的“小号P7”。其用料结构和P7大相径庭,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行人防撞保护,小鹏P5的表现甚至不及小鹏G3。难道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加持下,这些安全措施真的变得多余了吗?

再者,激光雷达虽为高级数据收集工具,拥有更大的数据量和更高的效率,但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和不足。因此,在软件层面,必须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数据进行有机融合,协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激光雷达如同虎添翼,而非万能神器。若软件和算法不够成熟,即便配备再多的传感器,也难以应对复杂驾驶情境。

至于这辆车的底盘状况如何,是否为“油改电”产品,让我们共同期待后续的拆车报告。

2022款小鹏P5的防撞梁表现

在深入探讨小鹏P5的自动驾驶技术及其安全性能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其防撞梁设计。防撞梁作为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车辆和乘员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2022款小鹏P5在防撞梁设计上究竟表现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分。


在了解小鹏P5的防撞梁设计后,我们转向其他关键安全性能的探讨。其中,选择适合的机油对于车辆的长期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推荐您考虑购买国六全合成机油,以确保您的爱车得到最佳的润滑和保护。此外,大飙车商城还提供丰富的汽车用品和配件,满足您在驾驶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