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一种听起来很科幻的东西——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说白了,就是咱们常说的“飞行汽车”或者“空中出租车”。
以前总觉得这是电影里的玩意儿,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但现在,这事儿不仅真的发生了,而且咱们国家的一家叫亿航智能的公司,已经把它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亲自去体验的现实。
就在不久前的合肥骆岗公园,一个特别的场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架名为EH216-S的飞行器,顶着十六个螺旋桨,在一阵平稳的嗡鸣声中,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垂直升到了五十米左右的空中。
坐在里面的乘客,可以像鸟儿一样,毫无遮挡地俯瞰整个公园的美景。
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展示,这架飞行器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拿到了全部三张“通行证”的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
这三张证,通俗点说,就相当于飞机的“准生证”(型号合格证)、每一架出厂飞机的“身份证”(生产许可证)和可以正式载客运营的“驾驶证”(标准适航证)。
有了这三样东西,就意味着它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品,而是可以合法合规地进行商业运营的成熟产品了。
大家肯定会好奇,这么高科技的东西,坐一次得多少钱?
普通人能消费得起吗?
亿航智能给出的初步方案很务实,他们选择先从旅游观光这个领域切入。
试想一下,在一些著名的风景区,游客们不用再排长队挤缆车,而是可以坐上这种飞行器,从空中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欣赏壮丽的山水风光,这种体验无疑是颠覆性的。
根据亿航公司的测算,一台售价在239万元人民币的EH216-S,如果投放在需求旺盛的文旅景区,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就能收回成本。
这个账能算得过来,说明它不是一个光烧钱不赚钱的项目,而是具备了自我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这就为它未来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如果亿航的目标仅仅是成为景区的“空中观光车”,那未免也太小看中国企业的雄心了。
就在大家还在热议EH216-S的时候,他们又推出了一款更先进的新产品——VT35。
如果说EH216-S是解决城市内部短途出行的“空中出租车”,那么VT35的目标,就是成为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中快线”。
这两款产品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
EH216-S靠的是十六个螺旋桨全程工作来提供动力,优点是结构简单、稳定可靠,但缺点是能耗相对较高,飞不了太远。
而新款的VT35就聪明多了,它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
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它依靠机翼上的八个螺旋桨提供垂直升力,就像直升机一样,可以轻松地在楼顶、广场等狭小空间起降。
而一旦飞到巡航高度,这八个螺旋桨就会放慢速度甚至停止转动,转而由机尾的一个推进螺旋桨和固定翼来负责,这时候它就变成了一架效率极高的小型飞机。
这种“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的混合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极大地节省了能源,让它的续航里程一下子从几十公里提升到了超过两百公里。
这意味着,在未来,从上海飞到杭州,或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之间穿梭,真的可以实现“打个飞的”就到,大大缩短了通勤时间。
既然是面向未来的交通工具,乘坐的舒适度自然不能马虎。
VT35在内饰方面下足了功夫,当你坐进去,会发现里面无论是皮质座椅的触感,还是带有木质纹理的装饰,都透露着一种豪华感,甚至还配备了独立的空调新风系统,体验感直接向豪华轿车看齐。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VT35的部分内饰供应商,和华为与江淮汽车合作推出的高端汽车品牌“尊界”是同一家。
这背后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的低空经济产业,正在与我们国家强大且成熟的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
通过借鉴汽车工业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和精细化制造方面的丰富经验,飞行器的生产成本和品质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说到成本,VT35的指导售价是650万元人民币起。
这个价格听起来不便宜,但我们需要把它放到全球市场中去比较。
日本一家公司推出的类似两人座飞行器,售价折合人民币超过一千万元。
而美国空军采购的一款可以搭载一名飞行员和四名乘客的飞行器,平摊到每个座位的成本也高达八百多万人民币。
这样一对比,就能发现VT35在价格上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那么,为什么中国能把价格做得这么有竞争力呢?
这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
首先,之前EH216系列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和交付,这帮助亿航建立起了一条成熟稳定的供应链,并有效地降低了零部件的采购成本。
其次,作为飞行器“大脑”的核心飞控系统,在VT35上得到了沿用和升级,避免了从零开始研发的高昂投入。
最后,现有的生产线经过改造后就可以用来生产新机型,也省下了一大笔建设新工厂的费用。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深厚功底。
现在,产品有了,价格也有了竞争力,但要让“空中出租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营和保障体系。
亿航在合肥建立的空中交通运营中心,就像一个专门为飞行器服务的“4S店”。
这里配备了二十多名专业的地勤保障人员,包括负责飞行前后检查的维护人员和在地面监控飞行状态的操控员,确保每一次飞行的安全。
这个运营中心不仅服务本地,未来还可以为其他地方的运营商提供维修保养支持。
更重要的是,亿航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公司的发展,更是在为整个行业探路。
作为国内第一个“持证上岗”的企业,它的每一次商业飞行、每一次运营维护,都受到了国家民航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因为亿航在实际运营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将会成为未来制定整个行业法规、标准和规范的重要参考依据。
可以说,亿航这个“样本”做得越好,整个行业的规则就完善得越快,后续其他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能更快。
这就像是在一片无人涉足的土地上,第一个探路者走出的那条小径,最终会成为后来者通行的康庄大道。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探索,更是中国在低空经济这条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制定规则的重要一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