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长安UNI-K的智能驾驶让我在高速上松开了方向盘

未来已来?长安UNI-K的智能驾驶让我在高速上松开了方向盘

未来已来?长安UNI-K的智能驾驶让我在高速上松开了方向盘-有驾

深夜11点的绕城高速上,雨刮器规律地摆动,我第5次瞥向中控屏的NOA图标。作为十年驾龄的老司机,此刻右手却虚搭在方向盘上——这辆长安UNI-K正自主完成变道超车,仪表盘上实时渲染的3D车流模型,把隔壁试图加塞的宝马X5标记成红色预警框。

未来已来?长安UNI-K的智能驾驶让我在高速上松开了方向盘-有驾

三周前接过试驾车钥匙时,4S店小哥那句"这车能自己开"还让我暗笑夸张。但此刻,系统正以0.05秒的响应间隔监测着前后200米路况,比我更早发现右侧匝道突然减速的集装箱卡车。当毫米波雷达捕捉到危险信号时,座椅震动提醒和HUD警示同步触发,比人类反应快了整整1.8秒。

未来已来?长安UNI-K的智能驾驶让我在高速上松开了方向盘-有驾

这种颠覆认知的体验源于长安的"北斗天枢"计划。UNI系列搭载的IACC集成式自适应巡航,不仅实现常规车道保持,更能通过5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的异构感知网络,识别锥形桶、异形车辆等特殊障碍。上个月实测夜间高速工况时,系统对突然横穿的路障车识别距离达到82米,远超行业平均的45米标准。

真正让我卸下心防的,是它处理"中国式加塞"的智慧。早高峰的南坪快速路上,当相邻车辆以30cm间距强行切入时,UNI-K没有像某些新势力车型那样急刹,而是轻微收油同时向左偏移15cm。这种拟人化策略来自长安10万公里本土化数据训练,连后座丈母娘都没察觉异常。

但科技永远需要敬畏。上周在宝安机场高速遇到施工路段时,虽然系统准确识别出渐变式导流带,我还是习惯性轻扶方向盘。毕竟再聪明的AI也难预料所有极端场景,就像那次暴雨中突然出现的倒伏树木,多模态感知系统在200米外就发出警报,最终是人车协同完成了避险操作。

这种恰到好处的"人机共驾"哲学,体现在UNI系列每个细节里。转向柱上的DMS驾驶员监测系统,能通过微表情判断疲劳程度;全球首发的"智能休息模式",会在识别到驾驶者分心时自动调整空调和音乐;甚至车机语音助手也知道在复杂路况时保持沉默。

当夕阳透过UNI-K的"无边界"格栅洒在仪表台上,我突然理解长安工程师说的"科技不是替代,而是延伸"。就像那套能学习车主驾驶风格的APA6.0自动泊车,现在停进我家机械车位比我还熟练3秒,但每次还是会等我确认环境安全才执行。

或许真正的未来出行就该如此——不是彻底交出控制权,而是让每次人车互动都像老友间的默契。下次再有人问我智能驾驶靠不靠谱,我会让他坐进UNI-K的"太空舱"座椅,看系统如何用0.2度的方向盘微调应对横风,那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试驾车已归还4S店,但手机里存着37段智能驾驶实录视频。如果你也好奇人类驾驶员的终局形态,不妨去长安展厅体验UNI系列的"AI代驾"模式——记得带上你的驾驶本能,和一点点敢于放手勇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