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圈里那个争了十几年不休的话题,就是家里买车到底由谁拍板。长城汽车的魏建军一针见血地说:女性的话语权最大。
他坚信女性在家庭消费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只要搞定这些“她们”,就能赚个盆满钵满。这一想法直接推动了汽车界的“她经济”热潮。
2021年,长城的子品牌欧拉变身成更贴心的女性汽车品牌,车里配备化妆镜,还取了个叫芭蕾猫的名字,一年内销量直线上升,达到了13万台,真是翻了个倍。
不过热闹的日子没能持续太久,到了2025年1月,欧拉一个月的销量只剩下2193台,比去年同期猛跌了63.46%。那些跟风搞女性专车的也都卖不出个所以然,到底是啥原因出的问题呢?
回头看看欧拉的转型过程,就能发现车企对女性市场的判断偏差,2021年之前,欧拉的销量一直在六七万台左右,根本算不上啥亮点。
转型那阵子,他们把重点全放在迎合女性上:车厢里装了化妆镜、水晶收纳架,座椅加热改叫暖男模式,车型名字也由代号变成了芭蕾猫和闪电猫。
那会儿销量确实冲到了13万台,有七成的买家都是女性。欧拉的高管在发布会上激动地说男的不如狗,虽然挺极端,但也让整个行业看到了商机。
别的车企也都纷纷行动了。哪吒一出魔女版,风行就跟着推出女神版,就连一些车型,后备箱里直接放了一张化妆桌。
颜色得选粉色、薄荷绿这些多巴胺色系,内饰上还得挂个奶茶的钩子,放高跟鞋的凹槽也得安排上。可问题是,这些车型基本活不过一年,有的一个月就卖几十台,真是快走向淘汰了。
欧拉自己也挺不住了,去年一年卖了大概6万台,比巅峰时期少了一半还多。
车企为什么一股脑儿地搞女性车呢?主要还是因为电动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大家都想抢占一块蛋糕。
那几年资本一股脑涌进来,中国一下子冒出了几百家车企,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搞得整个行业的毛利率降到只有4% ,连奔驰、宝马、玛莎拉蒂在中国的售价都被压了下来。
以前进口车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换,现在国产电动车的更新速度可是快得吓人,一年就能推出两三次版本升级,一个月都有几十款新车亮相。
当空间都被挤得差不多满了,车企就开始打起了性别的小算盘,毕竟女性买车的市场真是逐渐在扩大。
十几年前,在中国买车的人当中,女性还不到两成,但到了现在,这个比例已经快到四成了。
而且,女生买车的钱花得比较大方,预算在20万以上的占了一半,愿意通过贷款买车的也有六成,这两个比例都明显比男士高不少。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飙升到41.2%,也就是说,每10辆新车里就有4辆是新能源。这个增速如此迅猛的市场里,女性变成了各大车企争抢的“香饽饽”。
虽然市场上看着挺红火,但要真想通过卖车赚个钵满盆满,可没有那么简单。以前那些被叫做“仙子魔女”的车型,很多上市还不到一年就偷偷没影了。
就算还在售的车,比如那款花仙子,有时候一个月也就卖个一两百台左右。
欧拉今年已经变了策略,准备推出至少四款新车,涵盖SUV和轿卡两种车型,别再只盯着女性这些目标了。
最近在长城汽车的股东大会上,管理层明确说了,欧拉这个品牌要走主流路线,不再强调就是女性专属了。
车企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只想着从女性身上赚快钱,没有真心去了解和满足女性的实际需求。
好多专为女性开出的专车,看似是在迎合女性,其实背后不过是一帮自以为懂女人的人,关起门来自己嗨的玩意儿。
暂且不谈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在出事时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就说那标配的粉色吧,如果车企做过市场调研,或者问过自家女员工,大家就会发现喜欢粉色车的女生其实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少女生觉得粉色车挺土的。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车企的语音助手设计,毫无美感可谈,冲击力简直比送女朋友那印着爱马土的包还强烈。
车企之所以敢那么敷衍,归根结底是觉得女性不懂车,主要看外表,想借“粉红税”赚差价。用一个女性专属的标签,把那些品质差不多甚至更差的东西打包装,便能利用女性对漂亮、安全的需求,把价格抬得更高些。
就像之前欧莱雅被吐槽一样,成分差不多的洗面奶,女士版本比男士贵了67块钱。
几年前,女性对汽车的了解还比较少,适合女生开的车也不多。有些车型靠漂亮的外观确实能吸引一些人的注意,不过车企太低估了女性用户的成长速度。
经过几次教训、几次被骗之后,大家早就不把外表当做首要考虑了。现在,女性买车主要关心的是安全性能、用车的花费以及乘坐的舒适度,许多人都对那些过分强调颜色、可爱的内饰的广告感到厌烦,觉得这只是在固守对女性不懂车的偏见。
之前就有个女生在社交平台发过留言:别每次发新车都只说防晒和收纳,女生不是没脑子,也会考虑性能和安全性的问题。
市场的反应也验证了这点,近几年女性车主比例高的车型,基本没有专门强调女性用户的标签,也没有用那些花哨的配色。它们卖得好的原因在于,价格相近的车型中,设计和性能都挺过硬,毕竟谁都喜欢用实在的东西花得值。
有些车型能吸引女性,原因在于意外触动了她们的需求。比如说某款小型车,女性车主比例超过70%,其实并非专为女性量身定做的,但因为车头偏短,小个子女生开起来视野更开阔,因此挺受欢迎的。
像这样的难题,很多车企根本没注意到。
像安全这个事儿,2019年弗吉尼亚大学应用生物力学中心做的调查就提醒过:系上安全带的情况下,女司机遇到车祸时重伤的可能性,比男司机高了73%。
原因其实挺明摆着的:从1950年开始,汽车厂家用来做碰撞测试的假人,都是以男性平均身材为标准设计的,直到2022年才出现了第一款女性假人。连最基本的安全需求都没被考虑到,怎么能说这是对女性友好呢?
再看看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2025年第一季度,咱们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就达到了307.5万辆,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7.1%。这增长可不是靠换车政策拉动的,技术上的突破才是真正的推手。
比亚迪、吉利通过覆盖各种价格区间,稳固了市场的核心地位,而理想、蔚来还有小米这些新面孔则靠独特的技术在细分市场里拼出一片天。在这样的局势下,靠粉色车身和化妆镜来哄女生的套路,压根没办法长久。
汽车品牌的真正底蕴,不在于讲个温馨或感人的故事,而是要打造好车、不断为用户带来价值。只靠营销炒热气氛,时间一长就会被淡忘。
专为女性设计的汽车,不应该意味着性能打折,也不应该变成收取粉红税的借口。
如今,女生对车的要求越来越清楚,想要占领这个市场,汽车厂商得摆脱那些讨好的花样,真正理解女性的需要。比起简单起个尊重女性的名字或打出独立女性的标签,倒不如在舒适度、安全保障和驾驶感受上下点功夫。
女性汽车市场的潜力确实挺大,不过光靠粉色车身和化妆镜,恐怕难以真正吸引到她们的心。
车企得明白,女性车主想要的可不是那些挂在嘴边的甜言蜜语,而是真心把她们当成懂车、会挑车的顾客来尊重和对待。
用心的态度加上靠谱的产品,才是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核心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