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X9高速噪音引争议,“国家机密”能成数据黑箱借口?

花40万买辆新车,结果上高速耳朵嗡嗡响,开车半小时就耳鸣,后排乘客也跟着遭罪——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窝火。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车主想要个说法时,厂家居然搬出“国家机密”四个字当挡箭牌。最近广东的刘先生就摊上了这么件闹心事,他手里那台号称“高端智能MPV”的小鹏X9,愣是开出了拖拉机般的噪音体验。

小鹏X9高速噪音引争议,“国家机密”能成数据黑箱借口?-有驾

一脚油门踩出“玄学噪音”

刘先生至今记得提车那天的兴奋:流线型车身、全景天幕、能自动泊车的黑科技,怎么看都是辆“梦中情车”。可这份喜悦只持续到第一次上高速——时速刚过80码,耳边就像有人拿着电吹风对着鼓膜猛吹,呼呼的风噪声混着电机高频嗡鸣,吵得人脑仁发胀。最离谱的是,开车超过半小时,耳朵里像塞了团棉花,连自己说话都听不清。后排的老婆孩子更惨,捂着耳朵喊:“这车是不是漏风啊?

4S店倒是反应迅速,派人检查后给出解决方案:贴胶条!没错,就是往车门缝隙塞几根橡胶条。刘先生看着工作人员拿着胶枪忙活两小时,心想着“高科技品牌总不至于糊弄人”。结果再上高速,风噪没见小,胶条倒被吹得噼啪乱响,活脱脱给噪音加了段打击乐。

小鹏X9高速噪音引争议,“国家机密”能成数据黑箱借口?-有驾

要数据比查户口还难

小鹏X9高速噪音引争议,“国家机密”能成数据黑箱借口?-有驾

胶条疗法失败后,刘先生较上劲了:“你们不是说这车NVH(噪声振动测试)做得好吗?把测试数据给我看看!”没想到这句话像是踩了厂家的尾巴。先是4S店推三阻四不让车主参与测试,后来被媒体逼急了,竟甩出一句:“车辆噪音数据属于国家机密,不能透露。”

这话直接把记者逗乐了。按《保守国家秘密法》,所谓国家机密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比如军事部署、外交策略。要说辆家用车的风噪数据能威胁国家安全,难不成这车还能靠声波攻击敌国卫星?更讽刺的是,当记者掏出手机现场测试,仪表盘显示68分贝时,车载音响还在循环播放广告语:“小鹏X9,打造静谧出行新体验。”

小鹏X9高速噪音引争议,“国家机密”能成数据黑箱借口?-有驾

不是个例的“集体耳鸣”

小鹏X9高速噪音引争议,“国家机密”能成数据黑箱借口?-有驾

翻翻各大投诉平台,刘先生的遭遇绝非孤例。河源的周先生同样被小鹏X9折磨得够呛——二排漏风像开了窗,方向盘打死时“咯吱”异响,停车后散热风扇动静大得吓跑野猫。最魔幻的是4S店的解决方案:第一次说换密封条,第二次加装隔音棉,第三次干脆建议车主“开车时放点音乐盖过噪音”。

有较真的车主把车送去第三方检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时速120公里状态下,车内噪音比同价位的腾势D9高出5分贝,相当于把客厅谈话声放大成菜市场吆喝。更蹊跷的是,所有投诉车主都拿不到原始测试数据,厂家永远用“符合国标”搪塞。可问题是,国家规定的噪音上限是76分贝,这就好比餐馆说“我们家菜没馊”,但顾客明明吃出了酸味。

数据黑箱背后的算盘

其实车企藏着掖着数据早不是新鲜事。去年就有某品牌刹车失灵,行车记录却“恰好丢失”;更早时候某车型自燃,厂家连夜远程删除了电池日志。但像小鹏这样把日常驾驶数据和“国家机密”挂钩的,着实刷新了认知下限。

法律界人士看得透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车主完全有权获取车辆性能数据。2021年国家更是明文规定,新能源车企必须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小鹏敢这么硬气,恐怕是吃准了普通消费者耗不起检测费、打官司的时间成本——毕竟请专业机构做风洞测试,没个万八千下不来,还得把车拆得七零八落。

较真车主揭开冰山一角

还真有不信邪的车主。杭州的王女士自费做了全车隔音,拆开门板瞬间惊呆:本该填充隔音棉的位置空空如也,电线接头用胶布随便缠着,密封条像是临时工手裁的。她把照片发到车主群,立刻炸出几十条类似遭遇:“我说怎么总闻见胶水味!”“难怪下雨天车门渗水!

更专业的检测报告显示,小鹏X9车门密封性比同级别车型低15%,后视镜设计存在气流扰动的结构缺陷。这些本该在研发阶段解决的问题,现在却要车主自己当“人肉测试员”。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新势力为抢上市节点,NVH测试直接拿软件模拟,实车路测能省则省——反正消费者第一年都在新鲜劲里,等发现问题时,新款车型都上市了。

从“鹏友”到“黑粉”的信任危机

面对雪片般的投诉,小鹏的应对堪称公关灾难。先是给2024款车主免费升级隔音套装,被扒出所谓“升级”就是往轮拱塞海绵;接着承诺老车主可折扣置换2025款,结果人家到店一看,新款指导价降了3万,旧车置换却要折价8万。

最伤人的是那份趾高气昂的公告:“个别用户感知存在差异,不影响车辆正常使用。”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觉得吵?那是你耳朵太敏感!”气得车主们在评论区刷屏:“建议小鹏高管每天坐X9通勤,记得关音响!

解开数据黑箱该用哪把钥匙

这场闹剧给所有车主提了个醒:买车别光看冰箱彩电大沙发,得较真问问“数据主权”。眼下已有多位律师准备集体诉讼,要求小鹏公开测试数据。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始介入,毕竟连车内噪音都能扯上国家机密,明天是不是连轮胎气压都要加密?

至于咱们普通消费者,记住三招防坑指南:

1. 提车时白纸黑字写明“有权获取完整车辆数据”;

2. 发现异响、噪音等问题,第一时间录像并公证;

3. 别信厂家的一面之词,多逛逛真实车主论坛。

说到底,车企和用户本该是“鹏友”——你用心造好车,我安心买单。可要是把用户当傻子,再炫酷的黑科技,也架不住口碑崩盘时,车主们齐刷刷按下双闪灯抗议的壮观场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