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新能源客车圈儿,颇有些耐人寻味。
宇通、比亚迪,这俩擎天白玉柱,依旧稳坐钓鱼台,一个鳌头独占,一个紧随其后,气定神闲。
但要说谁最能吸睛,还得是中通,那同比增幅,简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让人忍不住想扒一扒它家的祖坟。
可话又说回来,这整体盘面嘛,却透着一股“料峭春寒”的劲儿,销量数据同比环比双双下挫。
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按常理推断,新能源这艘大船,理应乘风破浪,客车作为其中一员,也该跟着吃香喝辣才对。
可现实偏偏给你来个釜底抽薪,4月的数据,啪啪打脸。
2800辆的销量,同比-16.14%,环比更是断崖式下跌,-28.26%。
这几个数字,搁谁看了都得倒吸一口凉气。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月的数据,不过是沧海一粟,算不得准。
但咱不妨咂摸咂摸滋味,新能源客车的需求,那是杠杠的,城市公交、旅游专线,哪哪儿都嗷嗷待哺。
那为啥偏偏4月就哑火了呢?
难不成,大家伙儿一夜之间都成了环保钉子户?
显然,这说不通。
一个绕不开的因素,是补贴退坡的余震还在持续。
想当年,买新能源客车,那是“买一送一”,国家撒币,地方政府也跟着摇旗呐喊。
现在倒好,补贴说没就没,成本蹭蹭往上涨。
对于那些靠薄利多销度日的客运公司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火上浇油。
他们没准儿更愿意按兵不动,瞅瞅有没有更香的deal,或者干脆继续拿老掉牙的油老虎凑合着用。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犄角旮旯,是这市场格局正在乾坤挪移。
以前是那几家巨头割据一方,现在呢,越来越多的愣头青杀入战场,都想来分一杯羹。
像远程商用车、东风特汽、奇瑞万达,这些后起之秀,虽然体量还不大,但这窜天猴似的增长势头,可着实让人眼红。
这说明啥?
说明这池子里的水,正在被搅浑,消费者的选项也多了去了。
当然,还有些更深邃的玄机。
比如说,技术路线的罗生门。
到底是纯电一统江湖,还是氢燃料电池才是未来之光?
这事儿,行业内还没掰扯明白。
这种不确定性,也会让买家们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花大价钱买个过气网红。
再把镜头拉回宇通、比亚迪和中通身上。
宇通的江山,那是铁打的,市场份额在那杵着,谁也别想撼动。
比亚迪紧随其后,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沉淀和金字招牌,也混得风生水起。
但中通的逆袭,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中通是咋虎口夺食的?
一方面,他们嗅觉灵敏,瞅准了市场细分的缝隙,在一些垂直领域做得有声有色。
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在成本控制上更胜一筹,能拿出更有性价比的产品。
单看那同比暴涨383.54%的数字,就知道中通这盘棋下对了。
当我们想当然地把新能源客车遇冷归咎于补贴退坡时,是不是忽略了市场竞争白热化和技术路线的迷雾?
这些因素同样举足轻重,甚至可能更具决定性。
再看看各家企业的地盘,宇通圈了24.68%,比亚迪占了14.07%,中通客车抢了13.64%。
Top3加起来就吞噬了半壁江山,市场集中度可见一斑。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看到,其他企业的势力范围也在不断扩张,这说明这块蛋糕正在被重新划分。
归根结底,新能源客车市场这盘大棋,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博弈,更关乎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华丽转身。
它需要庙堂之上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企业自身的革故鼎新,更离不开消费者的摇旗呐喊。
只有大家伙儿齐心协力,才能让这把火烧得更旺,而不是转瞬即逝的流星。
而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命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