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NIO Day提前到秋天,蔚来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盈利以推动新车型上市和市场份额提升

我第一次坐在蔚来新ES8的车内,那种感觉比我预想的还要顺滑——不是说操控的感觉,而是那种坐进去的瞬间,车内的隔音、座椅的软硬,甚至空气的流动,好像都在告诉我:这个车想表达的,是成熟。

刚才跟朋友聊过:他问,这个新车价格怎么比预售价还低?手头挺紧的啊。我随口说:可能是市场导向,要扩大份额吧。但细想,价格调降超过12万,不能没难度,毕竟成本和研发都不是随便可以调的。啊,我猜测,可能是供应链给压价空间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将NIO Day提前到秋天,蔚来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盈利以推动新车型上市和市场份额提升-有驾

用我平时观察,一辆纯电SUV的成本,大概材料费占50%,电池15%,剩下的就是模具、装配和研发了。假设一辆车厂料成本可以压到2万左右,售价40万左右的车,利润还算可以说得过去。想象一下,蔚来把产能提升到每月4万辆,意味着他们似乎在用产能杠杆拉升销售规模,却又不敢批量折价到太低,否则利润就一滴一点都不剩。

这让我想到一个常见的比喻——就像你用大盆装水,水越多,要手不停地调节水流,才能不让溢出来。蔚来是不是也在靠扩大产量,寻求那点微薄的利润?但是我在想,这样的战略会不会有点拼命了?毕竟,供应链的容量、零部件的稳定,都是硬数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那一张2017年初的合影,还是当年那个满怀激情的小伙子——买了第一台ES8。那时候的它,价格30多万,里外都是甜蜜的斗争。现在呢,40万起的价格,能坐成大三排SUV,真比当年飞跃的火箭还要逆天。

将NIO Day提前到秋天,蔚来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盈利以推动新车型上市和市场份额提升-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蔚来为什么要把NIO Day提前到九月?我觉得,有一个明显的背后逻辑——用尽所有的营销时间去冲刺第四季度的盈利。你看,财报预估,第三季度就能交付8.7万到9.1万辆,甚至季度盈利的目标都在望。

这样一打算盘,我觉得关键点还在产能。要是到十一月车还搞不完,那不就哑火了?蔚来的产能扩展像调味料一样,稍有不慎就可能咸淡不一,这个月产量短板一补,后面就得靠订单、价格、政策调味。

我脑海里一直在问:消费者到底看重哪个?是不是价格?还是品牌体验?我判断,两者都重要,但价格的敏感性似乎比预期的高。尤其到今天,很多用户其实还在提:这个纯电大三排,能不能真用得顺?我觉得,蔚来此刻的策略,就像那种拼命赶工的工厂,交付骑士们的奥秘其实是要两个字——稳定。

将NIO Day提前到秋天,蔚来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盈利以推动新车型上市和市场份额提升-有驾

但我想,也得承认,新能源车的未来变数比我想象中还要多——补能体验、续航焦虑、技术升级……这些都是拉着市场不断跑的副线。我一直觉得,像蔚来这样,还是挺擅长活在场景和体验里的。比如搭载那个SkyOS・天枢,我猜就像是家里的智能中控,操作顺畅,比起之前那种盯着手机的操作,要好多了。

我也觉得:智能系统再牛,不能让用户花太多时间学。你会不会觉得,操作的繁琐其实反而会吓跑一部分人?——这个问题,留给你想。

说到补能,蔚来在高速换电站布点,已超过1000座,连通城市的地铁站一样。这叫流动网络,感觉就像我们出门带手机下载的地图app一般,必须吃透,走在正确的路上——我不敢说,这样的基础设施能完全解决续航焦虑,但至少,走的安心了。

将NIO Day提前到秋天,蔚来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盈利以推动新车型上市和市场份额提升-有驾

我还在琢磨:开发下一个车型?乐道L80、ES9、ES7……如果是我,房子盖得越大越好,装修越复杂,样式越丰富,客流量自然就多了。对,这样的思路也许不无道理。只显然,钱是有限的,产业链的强硬程度也决定了这些新模型是不是能量产。

有一句话一直在心头:未来的车,是不是更像移动的智能家居,会不会变成黄金车?这让我像个幻想家。但我觉得,市场上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追求极致技术,另一种是用心做用户体验。我更偏向后者——我相信慢慢的,在懂你的感觉里,才能留住客户。

说到这,我突然想:汽车和手机一样,是硬件+软件的结合体,最后用户挑的,还是那一点用得顺手的感觉吧。

将NIO Day提前到秋天,蔚来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盈利以推动新车型上市和市场份额提升-有驾

你觉得呢?哪一个细节,是你会在第一眼就看重的?比如那块座椅的角度,还是充电的便捷性?我心里其实挺在意一个点——未来谁赢的秘密,可能就藏在这些微小的接触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